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性格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1 从祥子的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一个人一定要有个奋斗目标,而且是万万不可以丢掉的,如果失去它,人就会堕落下去,最后变成个废人。祥是最好的例子,他勇敢地向“买车”这个目标前进时,身上像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即使吃不饱饭,想到买车也乐此不疲,所以终究买上了车;到了后来,祥子因为意外失去了自己的车,本想再买一辆,却应种种原因,失去了那股子热情,对买车没了希望,从此便变坏了,最终成了社会的渣子。 祥子挡车夫时的为人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他那时要强,自制力强,勤奋,有信心,有耐心,有决心,做事从不马虎,这些不正是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当具有的品质吗?如果祥子出生在现在这个年代,一定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 读了《骆驼祥子》,我联系自己还想到了一点:祥子之所以在拉车上断送了自己的一生,不正是因为缺少本领吗?他只有一把力气,失了业还能去做什么呢?只能拉车。我们现在的学习不就是在避免再次发生祥子的悲剧吗?学习是多么重要啊! 对于《骆驼祥子》给我的启示有很多很多。 2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个悲剧作品,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和启发着读者。小说主人公祥子被公认为现代文学史上日人力车夫以至于其它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被普遍的当作这类苦力的代名词,同义词。是人们从同初中感到艺术的巨大力量和深远影响,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吸引或者思想触动,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通向现实的思考。读者能够从中记忆起曾经一再发生过的悲剧,由此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自然也就格外沉重,使人久久难以忘怀! (一) 《骆驼祥子》写的是旧中国北平一个外号“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剧, 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农民,他保存蔗农寸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却在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去了,渴望在城市创立新的生活。近代中国由于农村的急遽破产,沦为赤贫的农民成批的涌入城市,寻找新出路。这个形象是作家对于他们来到城市更加不幸遭遇的一个艺术的概括。到了城市,祥子选中拉车这一行,把买上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最为自己的生活目的,他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决心,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经过三年的奋斗,终于买上车,可是拉了半年车,车子被人抢走了,重新积钱,车还没买上,积蓄又被人勒索去了,再买车没多久,又为生活所迫,不能不买掉车,每一场灾难,都是沉重打击。使他产生怀疑,但是他又努力振作起来,开始新的奋斗,他以坚强的意志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了反复的搏斗,显示出骆驼般坚韧的性格,这种富有特征的性格,充分反映出辗转于城市底层的个体劳动者对于较好生活的渴望是何等迫切,为此做出的奋斗又是何等顽强,而且象祥子这样要强的人,进行艰苦的挣扎,结果还是失败,也就更加有力的说明了他们卑贱的命运绝不是个人努力所能改变得了的,在祥子的形象里,个性与共性,个人的特殊经历与大家的共同遭遇,都很好的统一在一起,使这个人物具有较高的典型意义。 悲剧常常是将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由此产生出悲剧的艺术效果和思想作用。最早的悲剧理论已经明确提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好的人”的主张,要求作家突出悲剧人物的美好。《骆驼祥子》正是这样塑造祥子形象的,祥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小说一开始,关于他的外形描写,关于他拉车的刻画,都写的很光彩,简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小说又以更多的篇幅描写祥子的内心世界,当他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他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还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给老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子充饥,又倾注着对苦难伙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深的同情,这些段落用朴实无华的笔墨描写祥子的品质,作者甚至用奇特的比喻形容这个人物“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做个好鬼似的”。 然而这个在地狱里都是好鬼的祥子在人世间却没有能够始终做成个好人,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他吃,他喝,他赌,他嫖,他懒,他狡猾”他大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拉车曾经是他唯一的指望,后来却讨厌拉车了,连他的外形也变得肮脏,猥琐了。小说结束时,他已沦落为一个行尸走肉的无业游民了。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更重要的还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是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贱处境的努力,最后却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养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一切的侮辱和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发生在祥子身上的正是由“人”到“牲口”的蜕化。 祥子被剥夺掉的不仅是车子,积蓄,还有劳动者的美德,还有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在这里,美的好的毁灭不是表现为一个品格高尚的英雄的肉体上的毁灭,而是人物高尚品格的丧失殆尽,即精神的毁灭,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摘了去,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这就是祥子为什么会具有特别强烈的悲剧意味的原因所在。 (二) 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祥子的形象,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画面上,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显出来的。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 对于祥子的打击,首先来自反动派。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这些描写都很简短,事情也发生的突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和一切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却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外打仗的消息已经流传了十来天,为了贪图几个钱,祥子大着胆子拉车去西郊,刚出城门,就被逃兵连人带车都抢走了。作品写出了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打仗不断的骚扰着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作品又提到逃兵如果被村中的人们捉住,至少是活埋,从人们对逃兵的深恶痛绝,透露出这些军队曾经如何残酷的蹂躏过人民,在这样动荡不安,反动军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年代里,祥子的这场厄运,不过数连年战乱给人造成的浩劫中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 本来,孙侦探跟踪的是祥子的主人曹先生,预祥子毫无关系,敲诈祥子更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可是既然碰到了,“祥子时遇到了点上,活该!”祥子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任何打击都可能而且可以任意的落到他的头上,他们来的越是偶然,越能反映这样打击的必然。 祥子悲剧的成因,还通过祥子自己的婚姻问题体现出来。把车场主刘四的女儿,老姑娘虎妞引到祥子的生活圈子,描写他们感情上生活上的纠葛,这成为祥子悲剧性结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祥子在不理想的婚姻中与虎妞结合了。他们的结合始终都是很不自然的,虎妞是车场老板刘四的女儿,刘四是个流氓,无赖,既凶残又伪善。在他的教育下,虎妞成了一个粗野,泼辣的女人,也打下剥削阶级的烙印,刘四为了让虎妞帮他经营车场,已经是三十七八的大姑娘了,仍然不让她结婚,要虎妞为他断送青春。但是他也与其他青年妇女一样,追求着自己的婚姻自由,他爱年轻,老实,勤俭的祥子,对他表达的感情也是真切的,他时时疼着祥子,并不是玩着祥子。因此,她的处境令人同情,她执意要与祥子结合,这对于她所处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种叛逆行为。但是,由于他们两个各自的经济地位不同,使他们的婚姻生活产生了种种矛盾,特别是各自的生活道路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成为祥子终生的痛苦。虎妞对他有真情的一面,但很大程度上有她的利己主义的因素,她希望得到父亲的同意,由她和祥子来经营车场,至少想靠她自己的一些体己钱“弄上两三辆车”,当上一个小车主,而祥子与虎妞不同,他是从他的阶级立场出发,打算自己有车,“生活的舒服一些”,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到乡下娶一个年轻力壮,吃的苦,能洗能做的姑娘”。显然,他们两个人在生活的态度上就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以及他们不同的性格,预示着他们婚后必然有矛盾,有冲突,决不是相安无事。他们两人各自按照自己的生活理想而活着,虎妞一心想买上几辆车,当上车主,祥子可以不再出车,可以整天陪着她。而祥子却时时避开他所厌恶的虎妞,如果要整天呆在家里陪着虎妞,那是件十分痛苦的事,再则对于勤劳成习的祥子来说,本来也不惯于这种清闲享乐的生活,他只想拉车,他爱拉车。而虎妞仗着她经济上的实力,总想让祥自听她的摆布。这使祥子感到痛苦和委屈,虽然祥子也由理直气壮的地方,但他清楚的感到“要了她,便没了他”,自己不过是在老婆手里讨饭吃,尽管如此,祥子的生活还是有着落的。不幸的是在他们生活已年多后,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从此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而无路可走,堕落下去。 祥子的婚姻悲剧,使他精神上所受的折磨和打击并不轻于前两次。逃兵和特务没有可以置他于死地的权利,但虎妞设下的圈套让他有苦难说。他作为男子汉的责任感使他不能在她困难时弃之而去。处处碰壁的他不得不回到她的身边,他别无选择。在这件事上,他无能为力,他清楚的意识到“命是自己的,可是却叫别人管着”。这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进而自甘堕落起了比前两次打击更重要的作用。在这里表现为直入人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归根到底,祥子个人生活上的不幸遭遇来自这个万恶的旧社会,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精神生活上所产生的悲剧,进一步控诉和揭露了罪恶的社会制度。 从一定意义上说,《骆驼祥子》又是一个性格悲剧,。酿成这样一个悲剧,除了来自社会的压迫剥削,还有悲剧主人公自身性格上的原因。 祥子作为一般的城市个体劳动者,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各个方面留下了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显示出来自乡间的特点,有点性的农村习惯和农民意识。他不同于一般车夫,没有入车行的”辙”,还是因为他保持着在乡间形成的拘谨,忠厚的心态和气质。他和有心计,八面玲珑的高妈,同在曹府帮俑,同属城市个体劳动者,但两人的言谈举止,和内心活动处处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骆驼祥子》实际上写的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正直的青年堕落为城市无赖的悲剧。在他的身上,当个个体劳动者的追求和纯洁美好的农民品格是同时丧失的,这是祥子这个艺术典型的重要特征,也构成了这场悲剧的重要线索。 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这不能只从他是个体劳动者的一般原则加以说明,被束缚在分散狭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他们,诚然有狭窄短视,个人自扫门前雪和因为自顾不暇而形成的自私和冷漠等弱点,但作为劳动者,毕竟还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尤其是对于自己相似的,劳动者,不幸者。问题的政界不在于祥自一方面已经完全失去了与农村的联系而且早也不愿与之发生任何关系了,一方面又没扎根于城市生活,甚至还不知道与新的生活环境建立应有的联系,求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他才会感到如此孤独,无能为力,不知所措,才特别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祥子性格的最大特点,又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观原因,是他想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既然他所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取得成功,即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者,又何尝能够摆脱那些压制而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这种不切实际的打算,使他从一开始就陷入盲目性,一切真诚的努力都是毫无疑义的,等待着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剧。作家对祥子性格的描绘并未到此为止,还向深层做了细致的挖掘。他写到祥子对于自己的这种努力也不断有过反思和疑问,因此第一次丢车后,尽管他仍然努力拉车攒钱,可是干者干着,他便想起那会事,一想起来,他心里就觉得发堵,不由得想到,要强又怎样哪?即使马上再弄来一辆,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可见他已经预感到前途的黯淡,并向自己提出了反问,但他随即做出的回答仍然是“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丢了,他也得去买。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不拉自己的车,他简直象是白活······他的最可靠的希望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设若一旦忘了这事,他便忘了自己,他觉得自己只是个会跑路的牲畜,没一点起色与人味”。结论是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有了车便可顶的一切”,作为个体劳动者,他们只有在这种追求中才多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意义。在祥子这里,车子已经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虽然他早把自己的这种努力比作“误入了罗圈胡同,绕了个圈又回到原处。”但他还是这样奔跑着,先是充满了希望的奔跑着,在这里,清醒和糊涂,自觉和盲目,几乎成了同一回事,如果把他们区别开来都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从一开始祥子就安于命运的安排而无所祈求,不就没有这一切,至少不会令人如此同情和叹息了吗?祥子的性格和悲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些描写中表现的十分清楚。
是为了反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压迫,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也揭示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主题。更体现了人是随环境变换而改变的动物,可谓是最不堪一击的。人性的丑恶在此暴露无遗。老舍无情的批判了这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环境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