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方式 > 正文内容

老子节俭的思想体现在什么地方?

2024-01-08 00:15:07娱乐方式1

老子节俭思想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人口整体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当今世界各国都在谋求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就应该是一个共同的选择。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先决条

件。节约本来就是全人类的美德,但对于中国来说,“节约”尤其显得重要和紧迫。中华

民族素有节俭的传统美德。崇俭抑奢历来是人们奉行的行为准则,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

无数先贤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这一行为准则的重要性。

以前在“中国地大物博”的高调下,造成了对“节俭”的疏忽。现在,我们终于触及

了忽视它的恶果。现实与理智教会了人们客观地对待“地大物博”,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更是一种进步。在全国人民奔向21世纪的今天,节俭的思想尤其显得重要。所以我们应

当认真地发掘一下传统文化中的节俭思想,使之重放异彩,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服务。

节俭和消费总是并行的。消费问题始终与人类发展休息相关。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

化中,“崇俭黜奢”总是中华民族消费观的主导思想。今天我们要想从中吸取节俭的智慧,

就必须到老子思想中去获取营养。

《老子》一书短短五千言,却像一个庞大的宝藏蕴含着丰富的消费哲理。老子的消

费伦理价值指向在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无疑是一副医治私欲膨胀和消费畸形的良

药。崇尚节俭是老子的基本消费理念。“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

不敢为天下先”“治人事天,莫若啬”。俭与啬各有各的标准和界限,但在消费领域中二

者都包含着节俭、少消费的意思。

一、“俭”是“道”的外延。

首先,“俭”是“道”的必然要求.“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其消费伦理思想

就是以“道”为主导的。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根据老子的“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重要命题,可以知道离开“道”就无法解读老子的思想。

“道”生育万物的过程并不是凭空的,它以“自然”为存在与运行的法则。“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自然”就

是自然而然,是本来如此,不含有任何造作与矫饰,对立面就是“他然”。道的价值和本

性就在于“自然”。

老子认为,达到“自然”根本路径在于“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

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随意“妄为”,不蛮横干预。因为“道”本身就是在“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因、无为过程中育化万物的。

道既生“万物”,也生生命。所以人的生命也必定体现着“道”的本性。道的本性在

于无为、自然、无欲(“道恒无欲”),其核心是“朴”、"真”。“道常无名,

朴”“敦兮其若朴”。“朴”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人性之“朴”是指人的本然

状态,真纯质朴,无矫饰无贪欲。人的本性在老子那里被称为“朴”、“真”。这种“自

然”“无为”的宇宙观和“真”、“朴”的人性思想,决定了在消费领域中,老子的主

张就是节俭,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返朴归真”。

二、消费与人性的关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只有守住或恢复本性之“ 朴”的人,才是自然率真的人,

才不会丧失本性或迷失自我。法自然是老子尚俭消费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万物无为自化,

生生不息,体现了“道”的精神。人应该取法自然,“无为”处世,不为物惑,去奢从俭。

否则,只会导致人心迷失和社会混乱。现实中人的贪欲与不满足而常使人偏离、违背自

然的本真状态。所以人类需要有一个“返朴归真”的过程。老子认为生命的目的不在于占

有和挥霍多少物质财富,而是遵循一种自然、宁静、自由的生活理念。这就需要加强修养,

以真朴的本性去充实自己的生命,并通过这种内在精神原动力,由内到外地调节人与自我、

人与消费活动的关系。

三、“尚俭”的社会效应。

我国古代把节俭视作传统美德中的一枚奇葩,溢美之辞比比皆是。《左传》指出“俭,

德之共也; 侈,恶之大也。”如上述,节俭既然与人性与“朴”、“真” 联系得那么紧,

那么“崇俭”必是大德。因为它使人寡欲,一切美好的德行皆由节俭而来;而奢侈是大恶,

因为它使人滋生贪欲,所有的恶行都由奢侈发端。中國历史上众多贪官的下场就是很好的

例证。

一方面,对个人来讲“俭”可以养生、长寿,反之,则遗患无穷。老子指出“出生

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

生生之厚。” 人之所以不能长寿的关键原因,在于肆情于声色犬马,这种以欲心来支配

身体机能的运行是不合乎“道”的。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从个

体层面来讲,物欲的节制可以使人集中精力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奢侈和贪欲则易使人

的生理、心理机制失去平衡。“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

彼取此”。

另一方面,对于社会来讲,“俭”可以保持安定,优化道德风尚。“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统治阶级生活上恬淡敛欲,物质财富的占有量自然

就减少,也就不会绞尽脑汁地搜刮民脂民膏,人民的生活负担就会相对减轻,百姓就会安

居乐业。“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追求无止境的欲望,不可能获得心境平

和。“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对于外部财物,最好的办法是适可而止。“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是对贪求行为的节制,“知足”则是对无限贪求欲心的

制止,这是心理上的。如能内心知足,就像内服中药,由内到外地去节制人为的欲望,自

然不会再劳心伤神地去贪,只有知足才能彻底止人为之欲;如果只有外在的知止,而无内

心的知足,则像外敷膏药,这种知止必然是暂时的,是被动的而非自愿的,是为了避祸才

做的,因此,一有机会仍会滋生贪念。只有内心能知足,才会彻底止欲,不再贪求。故

“知足者富”,“知足之足,常足也”,只有内心知足的人才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从君

主到老百姓,人人都富有人人皆幸福,社会焉能不和谐?

最后,老子认为“节欲”不是“绝欲”,并非不消费。他提出“见素抱朴,少思寡

欲”。“寡”的程度是以“实其腹”为限。老子并不主张根绝人的所有欲望,他肯定人的

基本的、生理的自然欲望,这是人的生存欲望;否定、排斥的是人为的欲望,这是享受性

的欲望。“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圣人

也是有欲望的,但其欲望在于不欲,即不欲望“难得之货”。虽然人的一切行为都已被社

会化,人的消费行为也不可能是纯粹的自然欲望的消费,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判定哪一种消

费是积极的、合乎自然的消费,哪一种消费是不必要的、享乐性的消极消费。违背人性自

然的、过多欲念的人为之欲是老子所反对的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ylfs/344780.html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