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的都城?
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在经历了官渡之战的惨败后,最终在老巢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郁郁而终,袁氏集团随着袁绍的病逝走向了分裂。
为了得到集团的控制权,袁谭与袁尚出现多次火并,使得本就遭受重创的集团势力雪上加霜,加速了袁氏集团的覆灭。一年之后,曹操经过了短暂的休整,对袁氏集团发起了最后的攻击。
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率部对袁氏的老巢邺城发起总攻。不过,此次战役的过程却出乎曹操的意料。袁氏集团势力虽然屡遭重创,但是老巢邺城仍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此战中,曹操动用了几乎所有的精锐力量,还得到了黑山集团的配合,实力上占有绝对优势。即便如此,邺城之战从二月份正式展开后,却持续了半年之久,直到同年的八月,曹军才得以攻克该城。
在此战的过程中,曹军采用了堆土山、挖地道、挖堑壕引水灌城等多种手段,仍无法取得胜利,最后是在城内袁氏集团内部叛将的配合下里应外合,才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
此战结束时,邺城城墙严重损坏、城内一片狼藉。不过,曹操入城后,立即下令对旧城进行了修复、增建、驻军、迁民,此后又将曹氏集团的大本营放在了该城,该城后来也成了曹魏帝国的国都之一。
那么,邺城究竟有什么优势,先后成为袁绍和曹操这两大集团的大本营呢?答案非常明确,这是由邺城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及当时的特殊历史时期决定的。
邺城始建于春秋时期。根据《管子小匡》中的记载,齐桓公出于争霸的需要,于公元前685年左右连建了五座城池,邺城就是其中之一。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邺城几经易手,先后由卫、晋、魏、赵等国控制。在此期间,邺城一直都是军事堡垒和屯兵重地。
秦统一六国之后,全国实施郡县二级管理制度,邺城成为一个县级行政单位,隶属于邯郸郡。
西汉初期,邺城仍旧是县级区域,隶属于魏郡管辖。至汉武帝时期,实施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邺城隶属于冀州并成了州治所,已经成为了北方军事重镇,这样的地位贯穿了整个东汉及魏晋时期。
邺城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地处于北方地区的道路要冲地带。自邺城向东,经仓亭津(即今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过黄河,可以到达兖州西部,从兖州再往前可以辐射到山东各地;从邺城向西,过滏口并穿越太行山脉,可以进入山西高原的并州地区;从邺城向北,经邯郸地区可以直达幽州的首府蓟城(即今北京);自邺城向南,经黎阳(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过河之后,可以直达豫东平原。
再加上邺城周边地区地势平坦,属于平原区域,道路四通八达。与此同时,邺城境内的漳水、洹水等水系与黄河、白沟等水系互通,水运十分发达。
最重要的是,邺城所在的位置,恰好在冀、青、幽、并、兖、豫、司隶等七州的偏中心地带,以此地为中心向外辐射,人员与物资的来往与补充都较为方便。
从军事角度来看,邺城具有非常好的防御优势。邺城的东、南两面有黄河天堑,只要在黎阳、仓亭津、白马等几个主要地点设防,就可以阻止两面敌军的进攻;邺城之北,又有漳、洹等水系流经,也是两道天然的阻敌防线;尤其是邺城之西,有太行山系作为天然屏障,只需要守住滏口,就能阻挡并州地区的来敌。
根据《读史方舆纪要》中的记载,自春秋时期,邺城就是历代统治者重点防御及出兵攻伐的军事重地。
此外,邺城具备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也使此地成了一处天然的福地,人口、农业、经济等各方面都较为发达。自战国至西汉时期,邺城一直都是黄河下游地区最为富庶的城市之一。虽然在东汉后期,邺城发展有所停滞,但其本身所具备的天然优势、战略地位等方面仍具有相当的优势。
在东汉末期的乱世之中,袁绍选择邺城作为集团的中心和根基,也是基于邺城在当时的有利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之后决定的。讨董之战结束后,袁绍对于自己的发展和壮大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即占据长江以北的青、幽、并、冀四州为根基,在取得北方塞外乌桓、鲜卑等的支持之后,南下中原、西定关中,直至统一全国,邺城自然成了最适合的大本营。
曹操以邺城作为大本营,除了上述的这些因素之外,跟当时群雄割据的局面和战略方针也有很大的关系。曹操攻占邺城之前,一直都是以许都所在的颍川郡为根据地。但是河南地区在经历了汉末时期的常年战乱之后,全境之内已经处于一种非常萧条的境况。
除此之外,颍川郡周边的局势非常复杂,张绣、刘表、袁术等众多割据势力围绕其外,不仅发展空间狭窄,还要面临众多势力的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邺城中心向四周扩散,无论是在发展空间、防御地域及四方攻伐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曹操将邺城作为大本营,其实是延续了袁绍的思路。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