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性格处事 > 正文内容

不懂人情世故的诗词 苏轼?

2024-03-10 11:22:02性格处事1

人生最怕的不是走错了路,而是交错了人。

佛经上说:“短短今生一面遇,前世多少香火缘。”

人能相遇,已是不易,若能相知相伴,更是少之又少。

不经一事,不懂一人。

这世间,很多人,很多事,只有经历过,才会知冷暖真假。

1

患难与共是兄弟

苏轼遭逢乌台诗案,当时苏辙提前知道了消息。

他一面上奏朝廷,请求削去自己全部官职,以此来为兄长赎罪;

一面冒着连坐的风险,派人跨马加鞭赶赴湖州,为苏轼通风报信。

只可惜,苏轼仍躲不过因罪下狱;

苏辙也受此牵连,被贬到了筠州。

在狱中,苏轼感念弟弟的援手,写下一首“绝命诗”。

《狱中示子由》:“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今生,兄弟情谊无以为报,来生还要继续。

毕竟是血浓于水的自家骨肉,有福同享、患难与共。

兄弟之间,在家或许彼此争执,在外必定互相帮扶。

一家人拧成一股绳,没有什么坎坷过不去。

2

贫贱不移是朋友

杨绛先生曾说:“惟有身处卑微之时,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一贫一富交情乃见,唯有贫贱不移,才是真交情。

有一种朋友,不爱锦上添花,却能雪中送炭。

苏轼的挚友巢谷,就是这样一位奇侠般的人物。

苏轼身居高位时,巢谷躲到故乡眉山,避而不见;

苏轼被贬黄州,巢谷却来到黄州,亲手帮助苏轼耕地建屋,一路上不离不弃。

等到苏轼被贬岭南,巢谷已是七十三岁高龄。

他拖着瘦瘠多病的身体,步行从四川赶赴岭南。

两地相隔一千七百多公里,即便乘马车也要辗转数月。

巢谷历尽千辛万苦,先到了梅州,见到苏辙。

苏辙赞他高义,不似今时之人,倒有古人遗风。

见巢谷还要去海南,苏辙赶忙劝阻,恐他经不起沿途辛苦。

巢谷执意要去,终因旅途劳顿,一病不起、客死他乡。

有些朋友看你飞黄腾达便贴上来,真朋友却默默地避开。

有些朋友见你落魄便疏远冷落,真朋友却不远万里送上慰藉。

3

生死相知是夫妻

俗话说:“生死相知是夫妻。”

王弗嫁入苏家不久,苏轼便进京赶考。

留王弗一人在家乡,既要教养儿子、又要侍奉公婆。

直到苏轼第二次出川,才想起带她进京。

夫妻二人相伴十余年,苏轼仕途青云直上时,王弗却撒手而去。

王弗去世后,苏洵对儿子苏轼说:“你的妻子,在你没有功名时,毫不犹豫选择了你。

还没来得及享福就早逝了,你可千万不能忘记她!”

苏轼也自觉愧对发妻,便将王弗厚葬在母亲的墓旁。

王弗去世十年,苏轼仍不时梦见她的音容笑貌。

他写下举世皆知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有些人,陪在身边时,不懂得有多可贵;

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哪怕是许多年后,一想起来,仍旧会泪湿沾襟。

这就是缘分,这就是夫妻。

读苏轼的词,可以医心,品苏轼的人生,让人奋发

人生一世,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苏轼的人生对我们最有参考意义。

他丰富的一生,可以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时,都能得到有价值的人生提示。

他的故事,是一盏淡茶,是一盅苦酒。他可在人生逆境苦中作乐,也可发出痛彻人心的悲伤。一支笔,一袖风,他写下的,皆是你所熟识的词,却是你所不知的一往情深。

这本书收录了苏轼一生的诗词,用经典诗词将他少年时的惊世才情、青年时的意气风发、中年时的愈挫愈勇、老年时的达观淡泊生动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xgcs/370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