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该如何理解?
`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0, "vid": "v02016150000boc2bl3ivfcuiq4kti8g", "vposter": "http://p1.toutiaoimg.com/origin/2ee0c0002ede2d28b26e7", "thumb_width": 600, "vu": "v02016150000boc2bl3ivfcuiq4kti8g", "duration": 67.99, "thumb_url": "2ee0c0002ede2d28b26e7", "thumb_uri": "2ee0c0002ede2d28b26e7"} --}《礼记·中庸》第一章 天命谓性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清·四书近指 容城孙竒逢撰
巻二
天命谓性章
中庸阐道之微言,子思子从头指点出性命来。所谓天命流行物与无妄,天之所予与生俱生,故曰性也。性无增减只任他本来流出,便是道,是生知安行者。事本于天者,一落于人,便不能无增减。圣人立教,是尽人以合天。一部中庸,皆修道而教之事也。教虽以孔子为开山,从古神圣立极,作君作师,皆所以鼓铸斯世,以裁成天地,辅相生民。戒慎、恐惧、慎独正所以修道也,修之使无须臾之可离,盖道原不能离人,而人不能不离道。戒慎、恐惧是全体功夫。慎独拈出闗键,乃下手处也。喜怒哀乐是吾人之所以,与天地万物相为酬酢者,一不中和则干天地之和,伤万物之命。君子戒惧、慎独无须臾离道之时,则未发而中,发而和。千变万化无不握枢于此,六通四辟无不顺适于此,天下大本正是性的注脚,天下达道正是道的注脚。致中和而位育便是教的注脚,尝试验之,此心一息清明,便有一宁谧之境,活泼之趣,况致中和者耶。总之性、命不得分为两物,中和不得分为两念,戒惧慎独不得分为两功,位育不得分为两事,至未发与发亦不得分为两境。天何言哉,是喜怒哀乐未发气象。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到发处,依旧是未发气象也。故曰体用一原,显微无间 !郑淡泉曰喜怒哀乐一节,不是原起说,乃是说戒惧不睹不闻,慎独后复本体也。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不是又进一层工夫,俱在戒惧慎独中。位育不可分属,中和亦不可言,以此位天地,育万物,只是圣人在天子之位,天地万物,各得其常耳,不是分外祯祥之类也。书曰夏后方懋厥德,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鳖咸若也。即无位者能如此修道,一家之中,父母亲族,童奚相安,耕渔蚕织,鸡豚狗彘,竹树果蓏,各遂其生,亦是位育! 湛甘泉云:中和者,人所初受于天,与圣人同者也。然必加戒惧慎独之功,方能复此本体。李延平与文公说如此,按湛氏据延平之说,中和大本达道,就养成后言最是!
按《四书近指》乃清初大儒容城孙奇逢先生所作,与李二曲、黄梨洲合称三大儒者!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