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一文出自孙子兵法哪里?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就是对勾践灭吴的浅析。
《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大意是:能使人民与君主同心同德的观点和政治方针,它能令人民甘愿与君主同生死而毫不畏惧任何危难。
这篇阐述军事领域最基本的问题和法则。即出兵前分析敌我双方各种情况,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吴国和越国是春秋后期在长江下游崛起的两个国家。在此之前,一直共同依附楚国。春秋中期,吴国通过兼并战争取得了大量土地,实力越来越强,野心越来越大,于是频繁攻打楚国。弱小的越国担心它日也被吴国吞掉,于是帮助楚国,这成了吴国的心头之恨。柏举之战,吴国终于灭了楚国,称霸东南。
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他的儿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趁越国举行国丧,率军攻越。
越王勾践二次用敢死队攻打吴军均未能奏效。无奈,只好另辟蹊径,启用犯了死罪的囚徒,列为三行齐齐走到吴军阵前举剑自杀。吴军被这一幕惊骇不已,军心一时涣散。勾践趁其不意,突然进攻,吴军大败,阖闾受重伤而死。这就是历史有名的“槜李之战”。
不管是敢死队,抑或是死刑的犯人,都甘愿为国赴死,可见“道”在他们的心中扎了根。
利而诱之”和“亲而离之”的策略。大意是,投其所好,敌人贪图钱财美女,就用小利引诱;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
阖闾临终命其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听从父命,励精图治,在伍子胥和伯嚭(pǐ)的辅助下,日夜练兵。
公元前494年春,勾践听说夫差要攻打越国,不听从大夫范蠡劝谏,在准备不充分,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先发制人,率兵伐吴。夫差闻讯,征发全部水陆军铺开全面迎战,双方在夫椒之地展开激战,越军溃不成军。最后只剩5千人退保会稽山。
在这危急存亡关头,这回勾践终于采纳了范蠡的建议,决定以屈求生。勾践派文种去向夫差求和,献上西施、郑旦。西施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大家对她很熟悉不再赘述。同时,并以重金贿赂吴太宰伯嚭,要他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为吴国的附属国保留下来。
伍子胥坚决反对,认为“今不灭越,后必悔之”,但急于和齐国争霸的夫差最终采纳了伯嚭的意见,答应与越国议和,这就是历史有名的“夫椒之战”。
英雄难过美人关,所以“利而诱之”,攻克夫差的弱点。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以,以利来收买伯嚭,由他挑拨夫差和伍子胥的关系。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越国战败后,勾践留文种在越国治理国家,他和王后、范蠡去吴国给夫差当奴隶。他俩驾车养马,王后则打扫宫室,住摇摇欲坠的茅草屋,吃猪狗不如的伙食,天天在夫差面前呈现出一副臣服的模样,同时贿赂伯嚭,让他帮忙在夫差面前美言。第三年,夫差染疾,勾践替他添粪卜疾来取悦。3年来,由于勾践能忍辱负重,最终取得夫差的信任,被释放回越国。
勾践回越国后,首先下了一道“罪己诏”书,检讨因自己的过失而令很多人在战场上丧命。同时,还亲自去慰问受伤的平民,抚养阵亡的遗族。
同时,勾践还谦虚听取了范蠡和文种共同制定的复国大计。
在内政方面,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其一,奖励生产,充实国力。十年内不赋税,让百姓每家有3年的粮食储备。其二,奖励繁衍人口,早结婚并多生几胎。其三,照顾孤儿、寡妇、疾病、贫困者的家庭,国家发给廪食,教育其子弟。其四,尊贤礼士,延揽人才。
勾践在改革内政的同时,也在开展有效的外交。采取“利而诱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的策略。第一,经常进贡夫差珍贵的礼物,消除他的戒备,助其傲气。第二,不但掩盖越国的实力,还高价收买吴国的粮食,造成吴国粮食困难。第三,鼓励吴国北上伐齐、晋、楚,结怨于三国。相反,越国则“结齐、亲楚、附晋”,联合三国以制吴。第四,使用离间计,让夫差听信伯嚭之言,更加疏远伍子胥,挑起内部争斗。
夫差为北上争霸,以利军运征调全国民工构筑邗城,作为北上基地,以利军运。勾践故意让文种率万名民夫协助吴国开凿邗沟,增强夫差北上的意念。
吴国出兵伐齐时,勾践又给吴王及将士馈赠礼品,让大家喜笑颜开。唯有伍子胥谏阻夫差出兵伐齐,让他心里很不爽。胜利归来后,夫差听伯嚭之言杀了伍子胥。除去了吴国最高智商的军事人才,为越灭吴扫清了障碍。
采取“乱而取之……强而避之……佚而劳之”的策略。即敌人混乱时则攻打他,敌人兵强卒锐时则回避锋头,敌人安逸时就使他疲劳、浮躁。
吴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夫差越来越骄傲,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公元前482年,夫差约晋定公和各国诸候到黄池会盟。他想称霸中原,所以把全部精锐部队带走,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与太子守国。
这给了勾践机会。勾践想立即出兵,范蠡认为不妥。几个月之后,范蠡估计吴军已到黄池,建议自己的老大可以挥鞭直捣吴窝了。于是,勾践调集将近5万精兵,兵分两路,一路由范蠡、舌庸率领,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北去吴军的归路。一路由畴无余、讴阳为先锋,自己亲率主力军继后,从南面边境入吴直逼姑苏。
吴太子友得知越军趁虚出击吴国,立即率兵到泓上阻止进攻。并根据实际情况,命令不准与越军交战,坚守待援的策略,同时派兵通知夫差速归。
当越军到达时,吴将王孙弥庸看见越军打着他父亲的“姑蔑之旗”,不由得怒火中烧,要求出战,太子友不准。但弥庸不听,擅自率兵五千出击,在王子地的协助下,双双取胜。弥庸俘获畴无余,公子地俘虏讴阳。首战小胜,吴将更轻敌。不久,勾践大军赶到,向吴军发起激烈的进攻。公元前482年6月21日,越军大败吴军,吴太子友被俘虏。越军攻入吴都后,烧毁姑苏台。
吴派人向夫差报告国内败讯。夫差正与晋定公争做霸主,为了不影响霸业,在帐幕中连杀七名使者灭口封锁消息。夫差暂时称霸了,于是班师回国。途中士兵听说太子被杀,国都已失,加之身心疲惫,无力再战。夫差看此状况觉得无胜的把握,就派太宰伯嚭向越求和。勾践见吴军主力尚存,再衡量越国实力仍弱,于是同意议和。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的策略。说白了就是:想近攻得佯装攻击远处;想远袭又装作近攻。要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方能取胜。
吴国由于连年战争,生产力遭到破坏,国库虚空,公元前478年又闹灾荒。越国的文种建议立即伐吴,勾践采纳了。出兵前,简选精兵,命一家兄弟四、五人在军中者返回一人,命将患疾病者、老弱者、智力不足者返回家,同时斩杀畏缩不前者。并立明赏罚,严军纪等条规。为了争取人民的支持,勾践以复国为号。出师攻吴时,又列举夫差的罪状,号召吴国人民反对夫差。
这年3月,越军进攻到笠泽,吴国也带兵迎战,两军夹江对峙。越国把军队分为二队,一队由勾践亲率六千精兵,半夜时鸣鼓呐喊佯攻。夫差以为越军两路渡江进攻了,连夜分两翼迎战。勾践主力军则立即偃旗息鼓,悄悄地潜行渡江,出其不意地从吴军的两路中间薄弱的部位进攻,最后吴军大败。越军乘胜追击,占领了吴国大部土地。这就是笠泽之战。
吴军战败后,退守姑苏,姑苏城坚,一时未能攻下,勾践只好采取围攻策略。公元前475年,吴国被包围三年后,弹尽粮绝不战自溃。范蠡率兵攻下姑苏之宫,俘获吴王夫差。勾践打算把夫差送到甬东,赐给夫妇三百人,以养天年。夫差拒绝,并吻剑自杀,吴国灭亡。
从吴越全程之战中,可见越国用的策略都与《始计篇》所阐述的思想相符。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