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发光的和不会发光的天体?
星球是否发光取决于它们的质量,以及它们的演化方式。
首先看,宇宙大爆炸之后,物质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的?根据现在最流行,也是被宇宙学家、天文学家接受度最高的理论,宇宙在最初还极度炽热的时候,物质是不存在的,宇宙中只有能量。随着宇宙的扩张冷却,能量才逐步凝聚成有形的物质。最初的有原子核的物质主要是氢。
有了氢,宇宙便陷入一片黑暗。因为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已经暗淡下去,而宇宙中还没有新的光源出现。
但是慢慢地,弥漫在宇宙中的氢开始在引力的作用下收缩。氢密度较大的地方,密度、质量会进一步变大。质量超过一定的界限后,这些氢的团块,便会开始发生核聚变。核聚变会发光、发热。这就是第一代恒星。不透光的氢云也会在恒星辐射的影响下,被电离,变得透光。宇宙开始变得光明。
但是,并不是所有物质在收缩的最终阶段,质量都能达到那个触发核聚变的临界点。这些质量不够大的天体,始终都未能成为恒星,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发光。
这些天体,有些不是围绕恒星运行的,或者是和恒星构成地位平等的双星或多星天体系统,它们的质量已经很大,但只差那么一点,虽然也有可能微微发光发热,但这样的光热却不是来自名正言顺的核聚变反应,因此也算不上名正言顺的恒星,只能被称为“失败的恒星”。它们的学名是褐矮星,或棕矮星。而那些形成于恒星周围的,从恒星形成过程中残留下来的物质中诞生的,围绕着恒星运行的,就是行星。行星由于质量远未达到恒星所需的质量下限,所以也是不会发光的。
除此之外,由于有了恒星,宇宙中还演化出多种会发光的天体。它们有的是受恒星辐射影响而发光,比如星云中的一种——发射星云。邻近恒星的辐射,尤其是紫外线,会让它们发生电离,电子的跃迁,会让星云物质发光。
有些天体发光是因为它们温度太高。比如白矮星,它们是恒星的残骸,虽然它们不再核聚变,但它们的温度极高。一些天体事件也会发光,比如超新星爆发,以及各种天体的相撞。有些光其实是我们看不到的,因为光的本质是电磁波,而可以看见的光只是电磁波的一个有限的波段。显然,宇宙中的大部分电磁波,我们的眼睛都看不到,但是各种现代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到。
行星、卫星等天体也会是明亮的,但它们主要是反射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