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梦想?
白居易才识过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后家道中落,凭借自身孜孜不倦的读书,走入仕途,胸怀抱负,然而他的一生不断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中纠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为白居易十六七岁时所写,当时他拿着自己所写的诗去拜谒大文豪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名字时便调侃道’长安米贵,居恐不易”,而当他读完这首诗后,便被白居易的才华所震惊,脱口而出‘有句如此,居易何难“。
01
少年天才,刻苦读书
他年少天资聪颖,五六岁学写诗,九岁就能辨别声韵。他的学识并不只是天赋的支撑,还有其发奋图强的毅力。
白居易从小就四处奔波,躲避战乱,备受艰辛。家中突发变数,父亲的去世,使得家中顶梁柱塌了,这就意味着经济来源没有了。但是生活还要继续,养家的重担不得不压迫着白居易,莫欺少年穷,摆在少年面前的选择,唯有入仕。
他勤于读书,废寝忘食,三更眠五更起更是常态,读书读到口生疮,手出茧。因长期熬夜看书,眼睛受损,眼前时常出现小黑影。不到三十岁,就白了头。
02
进入仕途,心存百姓
皇天不负有心人,二十九岁的白居易中了进士。后任翰林学士,他一生创作三千首,前半生多为讽喻诗,心存天下,关注民生,敢于谏言,因此也得罪了不少权贵,遭受排挤。
《观刈麦》和《卖炭翁》就是最好的证明,一方面体察民间疾苦,一方面抒发政见和政治抱负。任职期间兢兢业业,把人间疾苦,官员腐败,都如实反应。这些诗歌便成为他的剑,不断为百姓谋福祉,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
母亲丁忧,女儿夭折,为此守孝三年。三年后回朝,虽升至五品,却也是闲职。但仍然上书谏言,广开言路。如此好官,实属难求。
03
宦海沉浮,小人得志
理想如此美好,现实真的能如愿以偿吗?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遭人暗算,如此大事,朝中权贵依旧镇静,白居易愤怒无比,上书要求捉拿凶手,以肃法纪。事情处理完毕,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僭越行为,随后被贬为州刺史。又有人拿他母亲的死做文章,他母亲因赏花而坠井而死,他写赏花和关于丼的诗,有伤孝道,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忠而见谤,小人得志。白居易兼济天下的理想不断被磨灭,这些事情终给他以巨大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虽有满腹才华,却无法实现,手中那把剑再也无法举起,使他不得向现实低了头。
在他的心中,理想与现实不断斗争。一正一邪,一明一暗,在进退中交错,消长明灭。
终于,理想磨灭,现实是一个深渊,使他眼中的希望不复存在。既然兼济天下无法实现,那么独善其身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04
晚年退隐,定居洛阳
白居易自晚年开始便定居洛阳,过着一种饮酒、弹琴、赋诗和游山玩水的生活。世人感慨他奢侈、花天酒地,然而前半生宦海沉浮,磨平了他的棱角,破灭了他的理想。
晚年退隐,保全自己,于他而言可能为一种不错的结局。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前半生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官场的生存,却是暗流汹涌,起起伏伏,一波三折,他一生都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
无奈,最终理想还是败给了现实,但却给后人留下了无数艺术作品。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