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观念 > 正文内容

为什么日本人喜欢拿血型说性格?

2025-01-21 17:54:40家庭观念1

一、为什么日本人喜欢拿血型说性格?

日本人深信血型定性格 日本的年轻人特别喜欢看有关血型星座一类的书籍,英文字母A、B和O成了“你是谁”的代码。 自古至今,人类不多不少都会带点迷信心理,例如有些人相信星座、占卜或近期盛极一时的塔罗牌。但在亚洲科技最先进的日本,却深信一个人的血型最能反映他的性格能力、优点和缺点。 到最近,这个迷信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被指触发剥削和歧视的情况出现。现在,很多人无论找寻工作、物色伴侣甚至学生的读书问题亦以血型作为取决根据。 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直斥普罗大众太过迷信,抨击那些描绘血型的书籍和网站导人产生错误观念。事实上,一个人的血型的蛋白质含量,并非决定一个人的性格。 简而言之,人们把血型与性情连系一起不但缺乏科学证明,而且根本是错误。 根据一份报章的民意调查显示,日本有20%的人口坚信血型影响自己的性格,自从这套观念在三十年代由纳粹德国支持者传入和获得日本军国政府接纳后,日本人多少存着血型影响人生的思想。同时,韩国亦散播这种想法。 在日本,任何人几乎会常被询问属于何种血型,毋须大惊小怪。举例来说,首相小泉纯一郎的血型早已公开是A型。 血型种类是在1901年被发现,成为医学历史上一个重大突破,但德国纳粹党却借题发挥,声称德国人大多拥有具优越感的A和O血型,远胜血型是B的犹太人和亚洲人。

二、B型血的人如何避免在日本处处被OUT?

在这本书的背后,有着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要知道,在日本,对血型的迷信已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人们谈恋爱要看对方血型,招聘要参考血型,就连幼儿园分班也是根据血型……凄惨的是,最受歧视的是B型! 什么不靠谱啊,做事情吊儿郎当啊,没有集体协作感啊……什么坏词儿都通通堆到B型人头上。倒霉的日本B型人,尚未进入情场和职场,就已经被红牌罚下! 谁说B型人这么恶劣?才、不、是! 身为B型血人的Jamais Jamais,是一个极富个性的天才B型人;而他/她身边的朋友,也是各具个性、富有创造性。通过观察自己和他人,Jamais Jamais总结出:那些陈腐观念,通通都不是真正的B型特征! 于是,他/她用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说明书,来表述了自己心目中的B型人。没有干巴巴的理论分析,也没有引经据典。而是将B型人视为一种生物机器,详尽解析其个人基本操作、与他人的外部接触、兴趣、特长等各种设定,工作、学习、恋爱等程序设计,自我崩溃时的故障,日常记忆的内存,以及最后B型血性格的自我检测等,数百条说明选项,一目了然。 作者简介· ····· Jamais Jamais(雅梅雅梅),日本最具天才特质的畅销书作家,他/她的血型丛书创下再版12次狂销560万册的奇迹,且仍在畅销中。 作者于某一年的某个星期三,出生于东京。 大学时就读于理工科,中途退学后,进入美术大学造型专业重新学习。现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但他/她究竟是谁,现在还没人知道呢…… 不知道为什么,周围的人大多与众不同、极富个性。而且不同血型的人,也有着类似的个性,因此对血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最早提出ABO血型与性格关系的是哪国人?

最早提出ABO血型与性格关系的,是日本人古川竹二。他在1927年提出了“人因血型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气质;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气质”的假说。

四、人的血型决定人的性格吗?

可以. 实际上,在一般人看来,这些所谓“显著”差异都很小。例如,在斯万等人的调查中,在“放松—紧张”这一项,四种血型的平均得分是(最低分1分,最高分10分):O=5 87,A=5 38,B=5 24,AB=6 71,平均得分都在5-7分之间,差别并不明显,为什么说是“显著”呢?原来在统计学上,如果差异大于标准误差的两倍,就被认为是显著的,即概率P=0 05,也就是说在20次随机的比较中,有可能出现一次这样的结果。在上面介绍的调查中,有的是p=0 05,有的结果更好一些,是p=0 01。但是不管概率多小,只要比较的次数足够多,迟早总会出现显著差异。我们必须注意到,在上面介绍的性格测试中,是测试了十几项,才发现有一、两项有显著相关,这说明其结果可能是随机出现的,而不是真正具有相关性。如果是随机事件,那么用另一组人群进行调查,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这正好是我们所见到的。 退一步说,如果真的有多项调查证明血型与性格存在显著的相关,是否可以得出血型决定(或影响)性格的结论呢?并不能。仅靠相关性并不能用于证明因果性。如果不能发现作用机理,或给出合理的解释,那么这种相关性就可能是虚假的。在世界上无数的事物中,是很容易找到某两种事物存在关联。迷信的起因,就是把表面上相关的事物,当成了因果。血型迷信不仅不能在生物化学、遗传学上找到任何依据或合理解释,反而是有悖已知知识的。 红细胞。 前面提到,ABO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的。这类抗原是什么物质呢?在1960年,瓦特金斯(A.Watkins)确定了ABO抗原是糖类,并测定了其结构。随后,生物化学家们又阐明了其生物合成途径:ABO抗原的前体是H抗原。A基因编码一种叫N-乙酰半乳糖转移酶的蛋白质(A酶),能把H抗原转化成A抗原,B基因编码一种叫半乳糖转移酶的蛋白质(B酶),能把H抗原转化成B抗原。O基因不能编码有活性的酶,而只有H抗原。这些抗原在唾液等其他体液中也能检测到,但是在脊髓液中不存在。由于脑和血管之间有一道脑血屏障,血液不能流进脑组织,因此血型抗原不可能与中枢神经接触,也就不可能对性格发生影响。某些“血型学”的鼓吹者承认血型抗原或血型基因不可能直接影响性格,但是他们辩解说,与血型基因联系在一起的其他未知基因能决定性格。如果有这样的基因的话,也必定是和血型基因相邻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才能在遗传时连锁在一起。现在大多数遗传学家认为遗传因素能够影响性格,但是这些因素是极其复杂的,涉及到众多基因的相互作用,决无可能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靠简单的遗传方式来决定。因此,这种辩解也是站不住脚的。 “血型学”的鼓吹者还试图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寻找依据。前面已经提到,早在ABO血型被发现后不久,就有人认为人类的祖先原先都只有O型血,之后分化出了A型和B型两个不同的人种,再后来A型和B型人种杂交,才出现AB型。这个毫无科学根据的说法影响深远,并构成了“血液学”的理论基础。按照他们的说法,O型是最原始的血型,因此O型人保存着原始人的特点,具有原始的生命力。A型是在森林、山岳、丘陵等地形复杂、视野狭小的地带从O型进化出来的,为了适应这种复杂的生活环境,使得A型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强。B型则是在草原、沙漠等视野广阔的地带进化出来的,养成了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性格。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推翻了这个进化图景。在90年代,三种血型等位基因及其变体都被克隆,其序列也测定了。通过基因序列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其进化史。O基因事实上是突变的、丧失功能的A基因(O1基因序列与A1基因序列相比,只在中间少了一个核苷酸。由于遗传密码以三个核苷酸为一个密码子,少了一个核苷酸后,就打乱了后面的编码,基因因此丧失了功能),因此,必定是O基因由A基因进化而来,而不可能相反。其他灵长类动物也有ABO血型,例如,黑猩猩以A血型为主,有少量O血型,但没有B血型;大猩猩以B血型为主,有少量O血型,但没有A血型;猩猩、长臂猿则同时存在四种血型,等等。把这些血型基因序列加以比较后,可以知道A基因是最古老的基因,O基因和B基因都是由A基因先后突变来的。通过计算可知,这发生于几百万年前。也就是说,人类祖先一开始就已经有了三种血型基因、四种血型了。 为什么丧失功能的O基因在人类中却最常见,是一个谜。这可能是个偶然现象,也可能是因为O血型有某种生存优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O型人的血液中同时存在抗A抗原和抗B抗原的抗体,而A抗原和B抗原在微生物中都能发现,因此O型人或许对某些传染病抵抗力较强。比如,有人认为,O基因之所以在美洲原居民中出奇地高,是因为O型人对梅毒抵抗力较强(梅毒最初在美洲才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传遍全世界)。几十年来,有许多项调查表明,ABO血型与多种疾病有关,例如,A型人被认为比O型人更容易得胃癌、胰腺癌、食道癌等。但是这完全是通过统计调查得出的结论,由于机理不明,究竟是真有关联还是统计假象,仍然没有定论。如果说,对血型是否影响生理状况还有所争议的话,那么学术界对血型影响性格的主张却是否定的。这不仅在生物化学、遗传学上找不到任何可能的解释,而且也没有可靠的统计结果。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迷信“血型学”这门伪科学,倒是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2000年日本学习院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对149名已婚妇女的调查表明,对自我认同或集体认同感越强,则对“血型学”的兴趣越低。也就是说,血型迷信乃是对自己的人格和所属集体缺少信心的一种表现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jtgn/509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