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我的家庭教育?
一、家长的模范带头作用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首要场所。家庭教育以后会伴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但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起着核心的作用。
孩子刚出生时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如何作画全靠父母的用心了。我和孩子的妈妈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是一致的,即要孩子做到的,家长先要做到。家长需做好表率和带头作用。
1. 营造书香家庭
每次在搬进新家之前,我都先要考虑在家里的合适位置弄一个书架。这个书架尽量大,一个不行,就弄两个。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书籍,让孩子随手可拿、随时可读。当然,书架一角也放有我爱读的书籍。在空闲时间,我会和孩子遨游在书籍的海洋之中,共同享受阅读的乐趣。学龄前的时候,我们会有亲子阅读时间,现在更多的是互不干扰,各自阅读自己的爱书。
为了营造阅读的氛围,家里一直没有安装电视机。对于这点,孩子会有比较和抱怨,因为小伙伴家都有电视机。但慢慢地,由于有了书籍的陪伴,孩子不再抱怨没有电视机了。现在,孩子好像忘了似的,再也不提电视机了。
2.时常光顾图书馆和书店
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仅凭自己买书显然不够。于是,我和孩子都办了市图书馆的借书证。周末的时候,我会带上孩子去图书馆,一头扎进图书的世界,直到闭馆的时间,再借上15本左右的书带回家阅读。图书馆的阅读氛围感染了孩子,成为了孩子最爱的地方之一。同样地,书店也是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出去购物的时候,我会把把孩子扔在书店里,购物完成,通常会买上1本书带上孩子回家。
孩子的阅读兴趣就这样被培养和强化。每次我出差在外,最喜欢的地方就是书店。回家时,也总是买1本书带给孩子。
我在读书的时候喜欢在书上做记号和做笔记,遇到好词好句和感想会马上记下来。孩子也学会了这个好习惯,有自己专门的“阅读存折”。一段时间后,翻开这个“存折”,满满的收获感,就像是存钱获得了收益一样。
现在发现,喜欢阅读不仅对学语文有直接的作用,对数学、英语都有促进作用。所以,在阅读方面,我们一定不要吝啬,多买书和多读书,绝对是“花小钱办大事”。同时,家长做好表率,做一个爱阅读和学习的家长,比任何说教都强。
二、带孩子四处走走,增加阅历
阅读是一种室内活动,为了开拓孩子视野,我还喜欢带孩子进行室外活动。周边的大小景点、公园、科技馆和各种体验感强的活动我们参加了个遍。带孩子去的最远的地方是云南丽江古城。我们从东南沿海出发,来到云南,当时孩子才3岁,跟着我们感受不一样的祖国河山,孩子小,走着走着就累了,有时候趴在我的肩上就睡着了。现在问孩子,他不记得这段旅游经历。当然,也带着孩子游览过其它城市。虽然孩子小,不能完全记得这些经历,但开阔了孩子的视野,拓宽了孩子的认知,使孩子接受了鲜活的美育。我认同这样一句话,“让孩子上10次美育课,不如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1次。”
在大自然中,孩子通过观察,培养了美的鉴赏能力。在室外活动中,孩子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增加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在陪伴中,也增强了亲子关系。
通过室内阅读和室外探索发现之旅的结合,我们可以让孩子接受比较全面的教育,可以培养更优秀的孩子。
三、反思:何谓高质量的陪伴?
应该说,我是花了时间陪伴孩子的。孩子学龄前,觉得孩子小,一切需要自己的照顾,因而陪伴时很用心。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入学,认为学校教育会发挥重要作用,甚至认为老师会扮演“父母”的作用,也觉得孩子大了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于是陪伴时就不那么用心了。比如,对于孩子的问题不是第一时间做出回应,或者陪伴时关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造成了孩子有问题时不愿意和家长交流。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也开始关注手机的影响,找我们要手机玩。
看来,在陪伴的时候也要有正念,即有目的、有意识、专注当下的一切。在陪伴孩子时,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及时回应孩子的关切和问题,不能玩手机,不能分神。只有这样,才是高质量的陪伴,而不仅仅是“伪陪伴”。
四、案例分享:陈美玲的育儿之道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大陆拥有众多听众的的歌手,陈美玲曾经一度与邓丽君、翁美玲齐名。后来她转型在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育有三个孩子。
她把自己的教育心得写进了一本书《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
在一次访谈中,她提出,在育儿过程中有10件事,家长不能对孩子做。
1.不要和别人家孩子比较
2.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
3.不要制定每天的时刻表
4.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
5.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6.不要反对高中谈恋爱
7.不要打骂孩子
8.不要对孩子撒谎
9.不要因为工作忽略孩子
10.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孩子“等一等”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从陈美玲的育儿之道中借鉴学习,比如,夫妻的教育理念一致、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的选择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因为我们也是第一次当家长。在学习中,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和进步。
教无定法,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加上自己的体会和实践,在教育孩子中投入百分之百的爱和精力,帮助孩子在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