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观念 > 正文内容

什么是真正意义的革命?

2024-06-15 04:18:41家庭观念1

如今,提到「革命」一词,我们经常在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这些概念中碰到它,「革命」的定义已经泛化得漫无边际,好像任何事情的变化都可以加上「革命性地」作为修饰,反而它的本义越来越模糊。

我们知道,「革命」的原意是政治权力的更替,颠覆旧秩序,这其实也只是它的现代含义。

革命一词在汉语中古已有之,「革」其实就是《周易》中的一卦。在《周易·革卦·彖传》中,有这样的一个说法: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这里的革命指的是革除天命,是在改朝换代完成后为新的王朝合法性提供的一种理论辩说。但这里的革命并不是指用暴力手段反抗一个王朝的统治,这种行为往往用另一个词——起义来描述。

现代汉语中革命的含义主要来源于对英文「revolution」的翻译。而「Revolution」本是一个天文学词汇,指星体在轨道上旋转一周后,回到最初的出发点。

在西方的政体学领域,有一个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就流行的政体变革理论,即人类的政治变革是在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暴民制等不同政体之间的流转、循环。这是最符合「revolution」本意的革命,我们可以称之为古典意义上的革命。

人类第一场现代意义上的革命是英国1688到1689年的光荣革命。当时,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赶走了天主教君主詹姆斯二世,迎来了信奉新教的威廉和玛丽。但是这并不是它被称为一场现代革命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在赶走詹姆斯二世之后,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将国家的至高权力由国王转移到了议会,从法律上完成了对国王权力的限制,英国自此成为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权利法案》的签订象征着最高权力从国王转移到了议会。

《权利法案》是英国的宪法性文件之一,此后英国虽然仍保留国王,但显然成为虚君。并且, 1688年革命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它并没有伴随着血腥、暴力的社会秩序的颠覆,而是一场保守的,尊重传统的宪制变革,让英国平稳完成了「古今之变」的过渡。

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在《英国史》中说:

「对1688年革命,我们所能给予的最高颂词,即它是我们的最后一场革命。」

中国的辛亥革命、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大政奉还」,都是某种程度的「光荣革命」,或者如法政学者高全喜教授所说的「小革命」,以区别于那些激进、暴动的「大革命」,比如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赋予了革命一词新的含义:「除旧布新」「开天辟地」。在法国大革命中,革命派以非常激进的手段终结了古典王朝的统治,并将国王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

法国大革命并不仅仅限定在政体变革方面,而是深入到了社会领域,以非常激烈的手段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的社会结构,使社会朝着平等化、扁平化的方向快速前进,这也加快了法兰西民族的形成。

但是,法国大革命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大革命后,法国一直在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间摇摆,政治、社会极其不稳定,这为国家现代化发展造成极大的代价。历史学家弗朗索瓦·傅勒认为,大革命后期恐怖血腥的雅各宾专政,早已偏离了革命原本的正轨,乃至失控,出现现代极权主义的特征。

所以,革命并不一定意味着除旧布新,走向光明的未来。与法国大革命同时期的美国革命,从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这个角度来看,它是非常激进的,但是早在革命前,美国革命者已经在观念上完成了现代转型,也就是抛弃君臣观念与等级制,认可人人平等的自由公民身份。

因此,在美国革命期间,社会并没有出现大的混乱和血腥暴力事件。《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其实也是对早已深入人心的政治共识的总结。

理解革命一词,其实就是理解现代世界的诞生路径。不论是小革命还是大革命,它都并不一定实现「古今之变」,关键之处可能并不是革命本身,而是革命的前一夜和第二天发生的事情。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jtgn/414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