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观念 > 正文内容

中国古代先进思想?

2024-06-05 07:48:23家庭观念1

子产不毁乡校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以前没有学过这段历史,记得历史课本中有子产铸刑鼎,但没有讲这个内容,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关注的人就更少了。

在我看来,子产论乡校的思想意义远远大于子产铸刑鼎。大至政府,小到个人,都在提倡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讲《子产不毁乡校》这一段呢?估计中国两千多年来,为统治者所避讳,历史编纂者有意识的把这段论述屏蔽掉了。

现在,就挖掘这一段,让大家明白,中国古代并不全是封建专制思想,我们有优秀先进的思想文化。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

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为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乡校是郑国人学习、休闲、娱乐集会的场所,他们常常聚到这里,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国家制定什么政策,甚至执政者个人的品德操行,他们都要七嘴八舌、评头论足,有称赞的,有批判的,没有什么顾忌,显得热闹而混乱。

郑国大夫然明看不惯民众这般自由言论,就建议子产把乡校废除了。

子产说:“为什么废除掉?那些人利用一天工作劳动之余在乡校彼此交游,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过尽力做善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防止怨恨。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是这防怨就像防止河水溃决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子产是郑国执政,相当于丞相的角色吧。他这段论述道出了,民众言论自由的重要性,是“防怨”和治病之良药;也指明了执政者对民众言论应有的态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然明是个明白人,他听了子产的解释知道这种做法与国有利,对于他们做臣子也是有利的。孔子听后,认为这是一种“仁”政。

铸刑于鼎是一种公开公正的举措,乡校言论是一种自由民主的象征,这些都是现代民主法治的萌芽。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人有如此清醒、高明的认识,并身体力行能够做到,令今人是否汗颜?

春秋那个时代,没有正规的学校,读书的人很少,没有新闻媒体,人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是道听途说。在这种条件下,智识几乎垄断在少数人手中,民众很容易被蒙蔽。尽管如此,子产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地听取民众的呼声,是多么得难能可贵!

一个政权,它可能丢失于执政昏庸,可能丢失于腐败无能,却不会丢失于公开公正和言论自由。如果执政措施妥当,符合大多数民众利益,难道他们会认识不到吗?会不称颂支持吗?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当然,他们也有盲目盲从的时候,那只有一种情况:信息不公开,真相被极少数人隐藏起来,民众被蒙骗了。

现代,每个人都能够上学读书,智识已经无法被少数人垄断了;各种信息媒介如春笋一般破土而出,真相已经无法被长久隐藏了。那些认为民众愚昧、限制言论的做法是倒行逆施、开历史倒车,必定是死路一条。

总之,国家要想得到文明善治,政务一定是公开透明的,民众一定是言论自由的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jtgn/409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