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课堂建设与专业发展?
1、变课堂理念
理念决定思维,理念支配行动。有什么样的课堂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理念新,一新俱新;理念活,一活俱活。
课堂不是讲堂,而是学堂;课堂不是做祷告的教堂,而是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天堂;课堂不是束缚学生心智的枷锁,而是放飞学生梦想的乐园;课堂不是教师讲得精彩,而是要让学生学得精彩;课堂不是要形成一个个句号,而是要生成一个个问号;课堂既要立足常态,又要立足常新,更要突破常规;课堂要靠教师的无为,成就学生的有为,要靠教师的退步,促成学生获得长足的进步……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关于课堂的基本价值取向,都是我们在课堂寻变中所应确立的基本理念,所应遵循的重要法则。
2、变师生关系
当年的安徽凤阳的小岗村18个农民冒着生命危险,签字盖章,分田单干,一夜之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当时土地、劳动工具、劳动者素质都没有变化,只是把劳动者、生产工具、土地这三者关系,来了一个改变,生产关系一变,生产力与劳动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子就有了。
联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要变得有效,同样必须变革师生关系,必须变革教师、学生、课堂这三者的关系。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好的关系就是好的课堂。
那么,怎样变革?
就是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成为课堂的主人;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空间、时间,学习的机会、方式,学习的权利、选择还给学生;就是要变教书为教学,变课堂为学堂,变竞教为竞学,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就是要尽量减少讲和听,增加说与做,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还是不会的不讲。
这种关系变化后,教师由主体,变为主导,由台前变为台后,由表演者变为一位旁观者和倾听者,一位引领者和导航者,一位平台的设计者和搭建者,一位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认知主体性凸现,课堂中会荡漾着学生生命活泼灿烂、滋滋拔节、蓬勃生长,师生绿叶红花、互为映衬、教学相长、和谐温馨的氛围。
这种关系的变化,其实质是一种归还与解放,一种释放与激活,一种唤醒与迸发。这种变革关系的课堂,必定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肯定找不到不会学的,也找不到学不会的,更找不到厌学的,一定能让课堂变得有用、有趣、有效。
3、变学习方式
过去学生单一单调、被动接受、机械木讷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提升学生学习效益的一个障碍。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主时间,自我空间,尽可能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思考与体验,更自觉的学习选择与尝试,更灵活的大胆想象与探讨,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生动学习、能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快乐学习、跨学科学习、实践性学习、问题导向性学习的多样态、好状态学习中,实现自我认知,自主参与,自由成长,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探索与发现知识,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强大内驱力,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4、变教师行为
一是改变备课方式。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备教具,不仅要备学生,还要备学法,备学情,不仅要独立思考,用心架构,形成高质量的教案,还要放下身段,融入团队,通过集体备课,互补共享,形成针对性的导学案。
二是改变讲课方式。教师要由过去的满堂灌,变为启发、开导、点拨、点评,要由过去从简单知识的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整体联动”,要由过去仅仅停留于育分,转向到五育并举,立德树人,个性彰显,全面发展。
三是改变作业布置方式。教师要变反复刷题,重复训练,无效低能的题海战术,为在吃透教材、了解学情、占有大量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精选题目,分层次、分对象设计作业,个性化、弹性化布置作业,既让一部分学生“吃得饱”,又让一部分学生“吃得好”,还要让一部分学生“吃得了”。
四是改变工作状态和方式。“减负提质”,变革传统课堂,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教师一定要坚持学习,不断反思,针对“双减”及课堂的有效,进行针对性研究,在学习中提升,在反思中改进,在研究中找出对策;一定要善待职业,爱岗敬业,精业乐业,以一个教育人的责任与使命,良知与坚守,为教育未有之大变革,做出应有的努力和担当;一定要学会调节情绪,调整心态,调适生活,调减压力,教师比过去担当了更多的责任,已经为“双减”默默地做了政策的“兜底者”,如果说这个社会还有人欠教师一声“感恩”,但是我们教师自己绝不能亏欠自己。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为了这神圣的事业,为了当下的“双减”。
5、变评价机制
课堂必须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一个好的课堂,一个有效的课堂,一定是以生为本,一定是站在学生这边,一定是具有学生立场,一定是以学生的感受、体验和学生的成长作为最基本的尺度,背离了这个前提,任何课堂都是无效或者至少是低效的。
因此对课堂的评价,必须基于传统意义上的评价,作出调整和变化。首先必须从“人”的角度,从“有没有人”的高度,从“人文““人性“的温度,对课堂进行评价。
对于那些课堂采排的再精准,铺排的再热闹,编排的再模式化,环节和细节安排的再天衣无缝,漏水不漏,如果忽视“人”,忽视人的存在,忽视人的感受,忽视人的情感,这样的课堂的确还值得商榷和考量。
其次对课堂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于学生知识生硬的习得,乃至一纸分数的获得,而应该从学生在课堂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形成,个性化的发展,想象力的开启,创新思维的涵泳,学习参与度以及愉悦感和成就感的体验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综合评价、增值评价。
“双减”给学校教育以更大的责任和空间,只有在“变”中建构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才能不辱使命,担当重任,真正实现减负和绿色育人双目标!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