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观念 > 正文内容

体现传统家庭教育的典故有哪些?

2024-03-10 14:43:02家庭观念1

一、体现传统家庭教育的典故有哪些?

曾子杀猪

这是一则很有名的家庭教育故事,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她的小儿子哭闹着也要跟去,她哄他说:“你回去等着,我回来杀猪让你吃肉。”妻子刚从街上回来,就看到曾子真的要杀猪,她急忙阻拦道:“我只不过是跟孩子说着玩,哄他的。”曾子说:“同小孩子是不能开玩笑的。孩子年幼没有知识,处处会模仿父母,今天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你的样子骗人,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啊!”于是,曾子杀了那头猪,煮了肉给孩子吃。

遇物则诲

唐太宗非常注意对太子李治的教育,他的教育方法是“遇物则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抓住遇到的事物,进行相应地教育。在太子吃饭时,就对太子说:“你要是能知道生产粮食的艰辛,才会常有这样的饭吃。”见到太子骑马,就对他说:“你若能知道马应该有劳有逸,而不把它的力气用尽,那么才会常有马骑。”见到太子乘船,就对他说:“水可以把船浮起来,也可以把船掀翻。百姓如同江水,君王如同船只。”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经常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二、体现传统家庭教育的典故有哪几个?

第一,“曾子杀猪”:身教重于言教

曾子是孔子晚年重要的弟子,被后人尊称为“宗圣”。和曾子有关的教子故事是“曾子杀猪”。据说曾子有一次想要去赶集,孩子哭闹非要跟着一起去,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孩子就说:“你如果听话不跟着爸爸去集市,等爸爸回来给你杀猪炒肉吃。” 曾子的妻子本来是说的一句哄孩子的谎话,但是曾子从集市回家之后,果然把家中的猪杀掉给孩子炒肉吃了。

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带给家长朋友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言而有信,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同时也说明,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决不能当成儿戏,随意用谎言欺骗自己的孩子。

第二,“孟母三迁”:环境影响教育

孟子生活的时代比曾子稍晚,也是重要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和孟子有关的教子故事是著名的“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父亲死得早,他的母亲为了教育他成才,三次搬迁住处。

第一次搬迁的住处靠近墓地,由于经常看到别人出丧,调皮的孟轲也学会了哭丧。孟母发现之后,不得不再次搬家。第二次他们搬的住处靠近集市,年幼的孟轲又学会了模仿商贩叫卖,孟母发觉后再次搬迁。第三次他们搬迁的住处靠近学校,孟轲潜移默化渐渐变得知书达理,长大之后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大学问家。孟母三迁的故事主要讲的是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对此一定不能够忽视。

第三,“画荻教子”:寒门也出贵子

画荻教子出自《宋史.欧阳修传》,讲的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幼年的故事。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非常贫寒。但是他的母亲非常具有远见,为了培养欧阳修成才,在买不起纸和笔的情况下,欧阳修的母亲在地上铺上沙子,用芦苇在沙子上写字,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长大之后,不仅成为文学家,还先后做了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大官,成为北宋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画荻教子”的故事启迪家长朋友们,家庭贫富不是决定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因素,只要父母用心教育,再贫寒的家庭也能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

三、体现传统家庭教育的成语或典故?

1. 耳提面命 [ ěr tí miàn mìng ]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 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2. 谆谆教诲 [ zhūn zhūn jiào huì ]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恳切、耐心地启发开导。

3. 比屋可封 [ bǐ wū kě fēng ]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4. 春风化雨 [ chūn fēng huà yǔ ]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5. 春风中坐 [chūn fēng zhōng zuò]像置身于春风中一样。比喻良师的教诲。

四、能体现传统家庭教育的典故?

在传统家庭教育中有许多典故可以体现其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其中最为经典的故事之一是《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断搬家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孟母展现了传统家庭教育强调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通过这个故事,人们理解到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父母为了子女的教育可以付出努力和牺牲。这个典故也体现了传统家庭教育中重视亲情和家庭价值观的理念。孟母为了子女的教育不断搬家,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对子女未来的重视。同时,这个故事也传递了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性,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和支持。总之,《孟母三迁》这个典故体现了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环境对人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以及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性。这些理念对现代家庭教育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五、中华传统美德成语典故有哪些?

太多了,随便写几个。卧薪尝胆、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孝感动天、卧冰求鲤、三顾茅庐⋯

六、诚信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可以是 言而有信:意思是说话靠得住,有信用。出自《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七、于谦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两袖清风

明朝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名叫于谦。他爱民如子,对那些借着权势欺压百姓的贪官非常痛恨。当时,宫里的总管太监王振依仗着皇帝的宠爱,搜刮民脂民膏,干预朝政,卖官鬻[yù]爵,许多地方官员为了求仕途升迁,纷纷怀揣着金银财宝,跑到京城去给他送礼,一时间朝廷风气十分腐败,官员之间“礼尚往来”愈演愈烈。

于谦当巡抚的时候,每年都要进京汇报工作,他从不携带任何礼物,也不搞官场上“迎来送往,联络感情”那一套。他的朋友好心劝他:“就算你不愿意送值钱的东西去讨好权贵,也总要准备一些土特产,带来送送人吧?这也是最起码的人情世故。”

于谦笑道:“我带来啦。”

朋友忙问道:“你带了什么?”

于谦举起双手,一抖袖子:“我带了两袖清风。”

朋友只得苦笑,但也敬佩于谦的志气。可惜,于谦这样一个为人正直,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的大忠臣,后来却被奸佞(nìng)小人陷害,最终被皇帝冤杀。

“两袖清风”,袖子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清风,人们用它比喻做官很廉洁

八、山西的传统美德典故有哪些?

《亲尝汤药》讲述的是汉代文帝孝行的故事,是《二十四孝》中第二则故事。前汉文帝,初封代王,辖区在今山西东北部。生母薄太后常病不起,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今天来看,虽然这些记载有夸大阿谀之处,但是他的孝行却确实被人们一代代认可了。

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今山西运城人,传有家谱),汉朝时期的人物,古代流传行孝历史模范。其家境贫寒,幼年丧母,与父相依为命。父去世后,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是《二十四孝》中卖身葬父的主角。

山西孝友代表张仲

公元前822年,西周宣王时的卿士尹吉甫,张仲是尹吉甫在中都邑(即山西平遥)的一位好友,尹吉甫谢世后,张仲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扬名天下。从西周宣王时起,张氏家族便以张仲为榜样,言传身教,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并世代相传,成为家风,以至名垂青史,流传至今。

郑兴,孝义大孝堡人氏,性至孝,家贫母病重,思食肉心切,即割股奉亲,母食后身体康宁。孝心闻名于朝,唐王李世民下旨将“永安县”赐名为“孝义县”,后人学习郑兴,有居义有仁义郑兴遗风。

明代人包实夫,孝义阳泉曲人氏,年末回家遇一猛虎,包跪求曰:家有七旬老母尚待己养,容养老送终方来还账。虎晓以理,义虎回岗。后有“孝拜虎岗”之称。

郭巨,汉朝人,相传孝义县马庄营人。家贫,母体弱多病,欲以乳供养。心思: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故夫妻相商将幼子卖掉,然祖谱还藏于地下,谁料掘地寻祖谱时天赐黄金,夫妻返家孝母。

唐朝时,永安县苏家营村,有一妇人姓唐,其婆母崔夫人年迈多病,齿落不能进食,故唐氏以乳奉亲,对其温良恭顺。求医抓药,百般护理,终使婆母病愈安享天年,名留后世后人修庙敬仰。

九、勤学苦读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1、凿壁偷光 [ záo bì tōu guāng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2、争分夺秒 [ zhēng fēn duó miǎo ]: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充分利用时间。

3、手不释卷 [ shǒu bù shì juàn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4、废寝忘食 [ fèi qǐn wàng shí ]:废:停止。 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5、引锥刺股 [ yǐn zhuī cì gǔ ] :锥:锥子;股:大腿。 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十、黑宋人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春秋时的宋国,开国君主是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属于前朝遗民。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好像二战后,犹太人骂你德国人是“政治正确”,春秋时骂宋国人也是一种潮流。

于是诞生了一系列黑宋国人的成语。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揠(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jtgn/371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