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观念 > 正文内容

体现国难愁绪的典故?

2024-03-07 21:23:11家庭观念1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杜甫在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的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的生活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这类常见的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首联是说,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见却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更加显得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是说,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是写景,也是点明季候。那是在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里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似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他极深刻的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颇见功力,他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好像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出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颈联是说,有兄弟却都分 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jtgn/369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