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观念 > 正文内容

如何理解家庭、家教、家风?

2024-03-05 00:23:42家庭观念1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自古以来,“家和万事兴”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反映着整个社会文明的程度。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积淀形成的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安定;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纯净。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都必须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遗子黄金满筐,不如一经。”注重礼义、诗书传家是中国古代治家的好传统。美好的家庭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诸葛亮教诲儿子修身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祖孙三代被后人誉为“三世忠贞”。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岳母姚氏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又严格教育参战的儿子,一心报国。“积德之家,必无灾殃。”对子女的真正关爱是树德育人,留下家人受用不尽、社会皆得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

更重要的是,家教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周恩来同志进城后亲自制定包括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的十条家规,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不舍。焦裕禄同志不准孩子“看白戏”,把票款如数送给戏院,又建议县委做出“十不准”的规定,至今传为佳话。良好的家教家风,正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的体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最能从家教家风这个侧面反映出来。领导干部也有自己的家庭,也要关爱家人,这是人之常情。但以什么理念、态度、方式关爱,却大有学问。共产党人的家庭亲情,一定要摆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之下;领导干部对家庭利益的追求,一定要在遵纪守法、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底线与境界中获取。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正心修身是最基本的前提。今天领导干部家庭建设,也应当从“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入手,把搞好家教家风作为“三严三实”的一个“修炼所”、“检验场”,让“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处理公与私、小家与大家、个人与群众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治家的根本遵循。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jtgn/368967.html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