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观念 > 正文内容

古今中外有骨气的名人故事?

2024-03-03 20:53:27家庭观念1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2、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滦县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出走,欲让位给兄长伯夷。

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后来二人在路上相遇,闻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

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

3、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

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场的那天。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

他又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

4、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公元1449年,瓦剌侵略军席卷南下,明英宗偏听全无军事常识的太监指划,结果土木堡一战,明朝最精锐的三大营,共约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做了阶下囚。

于谦带领22万大军,坚守京城,大破瓦剌军。1457年正月,英宗南宫复辟成功,登上皇位之后第一件事便是要清洗忠于弟弟代宗的一干大臣,首先被杀的就是兵部尚书于谦。

给他定下的罪名是“意欲谋反”。于谦遇害之日,悲愤满腔的北京百姓,伫立街头,含着眼泪,默默地为忠良送别。于谦被杀,抄家时发现“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

只有正屋锁得严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明万历年间,于谦终于得到昭雪,被追谥为“忠肃”。

5、阮籍:傲然独得,任性不羁

阮籍的父亲阮瑀曾任曹魏丞相,为“建安七子”之一。阮籍本人以潇洒和不拘礼节而出名。太尉蒋济听说阮籍“俊而淑悦,为志高”,准备证辟阮籍做自己的椽属。

阮籍听到消息,就写了一封《奏记》,亲自送到洛阳城外的都亭,请吏卒转呈蒋济。《奏记》中说自己才疏学浅,出生卑微,难堪重任,婉言表示谢绝。后勉强就任,但是不久即告病辞归。

曹爽召他为参军,但他报病不出。后来曹爽被杀,司马懿召他为从事中郎,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续用他为从事中郎。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心怀不满。

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

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jtgn/368478.html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