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观念 > 正文内容

体现传统家庭教育的典故有哪些?

2024-02-29 19:04:12家庭观念1

一、体现传统家庭教育的典故有哪些?

曾子杀猪

这是一则很有名的家庭教育故事,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她的小儿子哭闹着也要跟去,她哄他说:“你回去等着,我回来杀猪让你吃肉。”妻子刚从街上回来,就看到曾子真的要杀猪,她急忙阻拦道:“我只不过是跟孩子说着玩,哄他的。”曾子说:“同小孩子是不能开玩笑的。孩子年幼没有知识,处处会模仿父母,今天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你的样子骗人,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啊!”于是,曾子杀了那头猪,煮了肉给孩子吃。

遇物则诲

唐太宗非常注意对太子李治的教育,他的教育方法是“遇物则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抓住遇到的事物,进行相应地教育。在太子吃饭时,就对太子说:“你要是能知道生产粮食的艰辛,才会常有这样的饭吃。”见到太子骑马,就对他说:“你若能知道马应该有劳有逸,而不把它的力气用尽,那么才会常有马骑。”见到太子乘船,就对他说:“水可以把船浮起来,也可以把船掀翻。百姓如同江水,君王如同船只。”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经常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二、楚国的历史故事或典故有哪些?

楚国的历史故事很多,现在我来简单介绍下。

我国历史典故产生的时间较早,大变革时期的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就有许多著名典故流传后世,比如齐国的"晏子使楚",赵国的"毛遂自荐","完璧归赵"等.南方的楚国亦有不少精彩的例子,像染指,知音,射石饮羽,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

三、写恐怖故事要注重哪些细节?

题材的选定,恐怖故事是写灵异、僵尸还是校园恐怖,要想好你的观众群。情节的设计,情节最好能跌宕起伏,结局要出人意表。故事人物的设定,包括主角的姓名、主角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线等等。其实写小说你在脑子里要有个大纲,具体写些什么,然后照着大纲把大体的故事写出来,之后就是对细节的修改了

四、成语故事由来的典故有哪些?

一、历史事件。 源自历史事件的成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 另一种情况是截取或改易记载某一历史事件的著名文句而成为成语。

二、前人故事。 源自前人故事的成语,故事本身衍生的成语含义比较深刻,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

三、寓言传说。 源自寓言传说的成语,往往含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愚公移山”——记述愚公率领子孙要移走家门前两座大山的故事,作为成语,用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有的成语来源于谚语俗语、名言警句等。源自俗语的,如“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五、注重细节被赏识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细节,是一个人全局观,洞察力,礼仪,行动力的体现。中国有句老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便是这句话的反面案例。生活中我们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关不关注细节,就决定着事件的走向。越注重细节,考虑的越周到,成功的几率也就越高。我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和十几个朋友去应聘一家大型企业,进入第二轮的只有五个人。当第二轮面试时,我朋友排在后面。其他人进入都谈了有二十分钟,到我朋友了,里面的面试官换了一个严肃的女人。我朋友给自己加了加油,进去后先向面试官问声好,然后侧过身两只手轻轻的关上门,然后在面试官的示意下端端正正的坐下。期间谈了一些话题,也不多,大概五分钟不到就面试结束。起身后,我朋友小心的把椅子摆放好,问了面试官一声:请问下一个是谁,我帮您叫。面试官楞了一下,说出门你问问门口的工作人员。我朋友说了声好的就出去了。后面的几个人进去也是谈了二十分钟左右,但是面试结果出来时,我朋友面试成功了,后来才知道,那后面进去的面试官是是副总。我想,也许是他让面试官感到了诚意和细心,才选择了他。成功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注重细节,或许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收获。

六、与燕有关成语故事的典故有哪些?

与燕有关的成语故事典故主要有以下几个:

荆轲刺秦王: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以报燕国之仇,但未成功。

毛遂自荐:公元前228年,燕国使者毛遂自荐为燕国出使赵国,说服赵王与燕国联合,共同抗秦。

鸡鸣狗盗: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失败后,太子丹藏身于燕国的一名狗贩子家中。后来,这名狗贩子用自己的计谋帮助太子丹逃脱了秦军的追捕。

七、体现传统家庭教育的典故有哪几个?

第一,“曾子杀猪”:身教重于言教

曾子是孔子晚年重要的弟子,被后人尊称为“宗圣”。和曾子有关的教子故事是“曾子杀猪”。据说曾子有一次想要去赶集,孩子哭闹非要跟着一起去,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孩子就说:“你如果听话不跟着爸爸去集市,等爸爸回来给你杀猪炒肉吃。” 曾子的妻子本来是说的一句哄孩子的谎话,但是曾子从集市回家之后,果然把家中的猪杀掉给孩子炒肉吃了。

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带给家长朋友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言而有信,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同时也说明,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决不能当成儿戏,随意用谎言欺骗自己的孩子。

第二,“孟母三迁”:环境影响教育

孟子生活的时代比曾子稍晚,也是重要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和孟子有关的教子故事是著名的“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父亲死得早,他的母亲为了教育他成才,三次搬迁住处。

第一次搬迁的住处靠近墓地,由于经常看到别人出丧,调皮的孟轲也学会了哭丧。孟母发现之后,不得不再次搬家。第二次他们搬的住处靠近集市,年幼的孟轲又学会了模仿商贩叫卖,孟母发觉后再次搬迁。第三次他们搬迁的住处靠近学校,孟轲潜移默化渐渐变得知书达理,长大之后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大学问家。孟母三迁的故事主要讲的是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对此一定不能够忽视。

第三,“画荻教子”:寒门也出贵子

画荻教子出自《宋史.欧阳修传》,讲的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幼年的故事。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非常贫寒。但是他的母亲非常具有远见,为了培养欧阳修成才,在买不起纸和笔的情况下,欧阳修的母亲在地上铺上沙子,用芦苇在沙子上写字,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长大之后,不仅成为文学家,还先后做了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大官,成为北宋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画荻教子”的故事启迪家长朋友们,家庭贫富不是决定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因素,只要父母用心教育,再贫寒的家庭也能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

八、孟子的典故有哪些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故事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九、典韦的故事?

典韦救主故事是指曹操征伐张济,张绣气曹操纳济妾,觉得受辱,随用贾诩之计,请典韦吃酒使其大醉,命胡车儿盗其双戟,夜里放火偷袭曹营,曹操急命典韦救之,典韦兵器被盗,只能用腰刀拒敌,刀砍缺双手提敌军死拒绣兵,因其仓促应战身无片甲,被绣军乱箭射死,曹操得以逃脱。

十、魁的典故有哪些?

魁星的故事是这样的:古代有一个秀才,名字已不可考,姑且就直接叫他魁星吧。此人聪慧过人,才高八斗,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可就是长相奇丑无比,所以屡屡面试时落第。他长得怎样呢?

据说本来就丑陋,又长了满脸麻子,一只脚还瘸了,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但是他文章写得太好了,终于被乡试、会试步步录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试时,皇帝亲自面试他的文才,一看他的容貌和画着圈上殿的走路姿势,心中不悦。

皇帝问:“你那脸是怎么搞的?”他回答:“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

皇帝觉得这人怪有趣的,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

皇帝很高兴他的机敏,又问:“那朕问你一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你说,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他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

皇帝大喜,阅读完他的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点他为状元。

这个丑文人的才学、智慧和发奋,使他后来升天成为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颗,主管功名禄位。“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应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应魁星才高八斗、也应北斗星座。

据说魁星手中的朱笔批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文人中传“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就来源于此。

据说从此开始,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图案,一只魁斗放在旁边,殿试完毕发榜时,应试者都聚到皇宫门前,进士们站在台阶下迎榜,状元则一手持魁斗,一脚站在鳌头上亮相,表示“一举夺魁”、“独占鳌头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jtgn/367164.html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