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鬼神思想的正确态度?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对鬼神论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信仰儒家思想的人可以信鬼神,也可以不信鬼神。但是儒家思想的先师孔子给弟子们立了一个回避原则——“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神力乱”。就是说你可以信鬼神,但是你不要刻意接近他,这样假如真的有鬼神,你也不会得罪他;假如没有鬼神,那么也是一个正确的手段。鉴于当时历史情况,人们对周围的世界都认识不清,如何认识有无鬼神呢?孔子此举,愚以为正是这位智者先师的高妙的育人策略:一方面,避免了人们对世界认识不清而导致争论;另一方面,引导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现实生活、为现实努力,学会如何做人。
季路曾经跟孔子探求鬼神的事,孔子回答的非常干脆,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人的事还没处理好呢,你又怎能处理鬼神的事呢?用这句话来告诫弟子首先要多学现实中的东西,而不要痴迷于虚无飘渺的鬼神世界。季路接着问:‘敢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意思人应该首先知道人生在世的事情,人生在世的事情没有理解透,怎能去理解死的内涵呢?
孔子并没有直接指明鬼神的存在与否,而是巧妙地利用学习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的学问。正是体现他严谨认真的做人态度。既然不知道鬼神和死的事,那么就先不对这件事下定论,既不说有也不说无,而是把现实的事摆在第一位。这是一种非常辩证的态度,用现在的话说,孔老师合理地利用了辩证法去解决认识上的问题。
这个思想使持有不同世界观的人都能轻易地接受孔子的思想。唯物的有荀子、王充、张衡、王夫之等,唯心的有孟子、董仲舒、王阳明等,甚至中国的道教、佛教都大量地吸收了儒家思想。我想是和孔子老先生搁置世界观的争议,引导人们关注现实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表面上看,孔子是回避“鬼神”论,实际上孔子是利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到了“无神”,却搁置争议,让学生们的思路回到现实生活的正确轨道上。
儒家思想重视现世与佛教思想的“因果报应”和“前世”“来世”的思想完全不同,却并无隔阂。对于佛教人士而言,儒家思想重视现世的做法恰恰是对佛教思想的补充,而对于儒家思想而言,对现实的尊重并非排斥人家信佛与否。从这点上说,儒家思想还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因素。儒家思想是处理现世的学问,所以探求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个思路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主线,是思想的核心,是做儒家学派学问研究的焦点,也正是儒家思想虽历经两千多年,却仍然能做到经世致用的原因;这还是儒家思想为什么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历经发展成长,都能为社会主流所重视的原因。
鬼神与生死问题从来都不是儒家思想研究的核心问题,但是儒家思想却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对待这两者态度。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一种凝结中国人血液中千年的信仰,却没有成为一种宗教。作为思想,宗教是受到一定范围的限制的,同样作为思想,儒家思想却是开放的。因此,儒家思想与宗教思想相比,更是一种能够与时俱进的思想,因而也能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信仰。
我在向大学老师探讨上帝为什么用肉眼无法看到、又没有形象时,老师给我的回答很耐人寻味:上帝就像是太阳,你可以感觉到他的热量,却不能用眼睛去正视他。我才领悟到:原来“上帝”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应该遵守的价值。如果用中国文化解释,我认为“道”字最为合适。道即正也,人类应该发展的方向。
这么说,儒家思想或许可以当作人对待现世的一个“太阳”或“上帝”,我们无法看到它的形象,我们却时刻感知着它的能量。儒家思想不是一种鬼神论,其实“上帝”也不是。换句话说,人的普遍价值观,本身不该有名字,名字只是为了方便人们学习。简单地说,儒家思想是就上帝。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