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态度 > 正文内容

字体发明00后(字体是谁创造)

2023-10-08 04:00:14工作态度2

字体是谁创造

一、是仓颉创造的字。

二、简介: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 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三、相关记载: 《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字体发明者

仓颉。

在遥远的上古原始社会时代人类一步步从“堆石记事”、“结绳记事”、发展到“符号文字”。远古符号文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约五千余年,远古早期的文化记录基本上都是用符号文字记录下来的。仓颉的功绩就在于,他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

其实,这只是古人对仓颉的一种盲目崇拜,又经历代文人和史学家炒作,仓颉便成了中国文字发明的始祖。实际上中国的文字史早在仓颉以前数千年就已经诞生了。

扩展资料:

仓颉造字的故事

传说仓颉一生下来脑袋就特别大,如篓斗一般,人们都说他是个怪物。他的母亲却视如珍宝,精心哺养。小仓颉很聪明,思维敏捷智慧超群,小伙伴们都听从他的指挥。他长大成人,被推荐给黄帝。黄帝见他记忆力极强,敏锐过人,就让他做主管祭祀的官。

那时虞,人们敬天敬地敬神仙,祭祀是一件极重要的事情。春天要举行春祭,夏天要举行一祭,每逢春节,还要举行一次最隆重的大祭。单凭脑子把这些活动记下来也实在不容易。仓颉就想了个办法:用草拧成绳,打结记事。

小祭结个小疙瘩,大祭结个大疙瘩。还在结上涂抹不同的颜色,用以表示不同的季节。如:冬天发生的事涂上白色,夏天发生的事涂成绿色。但是,时间长了,绳疙瘩也越来越多,怎么也搞不准确。仓颉苦苦思索,想找个更好的办法。

一天,他见人人在捉鱼。有一条鱼落在地上,留下了一个印印。他不由灵机一动,心想:如果把鱼的形状画下来,不就可以表达鱼的意思了吗?画个人形代表人,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他急忙跑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妻子。他妻子也是个聪明人,听仓颉一说很高兴,就帮助仓颉研究起文字来。仓颉又多方听取众人的意见,便把许多象形文字搜集起来,认真作了记录。

仓颉的妻子几乎每天都需用各种办法试验他。有时甚至故意画得很复杂,叫仓颉说她写的是什么字。仓颉只要稍一思忖便猜着了,不仅能很快说出是什么字,而且还能讲出它的意思。于是,他的妻子决心要想个点子难为仓颉。

这一天,仓颉不在家,他的妻子捉了一个屎克螂。放在一块铺平的沙子上,再用碗盖住。屎克螂在沙土地上爬了个横七竖八,不象个字形。仓颉回到家,妻子叫他认这是什么字。

仓颉左看右看,也看不出个名堂来,急得他满头大汗。他不由伸手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突然,脑门上又长出一对眼睛来。只见他睁大四只眼仔细一瞅,惊喜地说:“这愿来是屎克螂爬的!”

仓颉说完这句话,就累死了。要不怎么能说

字体的起源是哪种字体

甲骨文

出现时间: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盛行时间:

1、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2、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3、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4、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5、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金文

出现时间:商周青铜器时代。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盛行时间: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大篆

出现时间:大篆出现于六千多年前。三千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春秋时代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盛行时间:大篆普遍采用于西周晚期 。

小篆

出现时间: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盛行时间: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隶书

出现时间: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

盛行时间:从秦到清代。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楷书

出现时间: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楷书的萌芽期——秦汉,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

盛行时间:楷书流行于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

草书

出现时间:草书形成于汉代。草书的起源,无法确指始于何时。

盛行时间: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

行书

出现时间: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

盛行时间:晋朝王羲之的出现,使之盛行起来。

字体的创始人

仓颉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又史皇氏,传其圣诞日为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面长四目,天生睿德,常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远之迹,依其类像之形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被尊奉为“文祖仓颉”。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字体的诞生

说到人类的文明,文字的诞生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节点。

人类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楔形文字”,也是有苏美尔人发明的,公元前3400年左右,楔形文字雏形产生,多为图像。

公元前3000年左右,楔形文字系统成熟,字形简洁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

书吏们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楔”是一种上粗下尖的小木钉,最初是用来填充器物的空隙使其牢固的木钉,而楔形文字就类似这样的形状,所以,我们称之为“楔形文字”。

字体最早

在史学界中,甲骨文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商朝时期的产物。甲骨文后面是小篆,汉代时又由隶书取代了小篆,所以说甲骨文、小篆、隶书是中国最早的三种文字。

汉字有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大致是:商代之前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为成熟期。此后出现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楷书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被美术化成为「宋体字」,后有模仿宋体字而来的仿宋体,大体就是我们今天所用字体。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发展的类型不一。悠久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卓越的文字文化。

各种字体的发明人

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有:袁隆平、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李大钊等。

1、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3、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汉族,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

4、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5、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gztd/308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