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诗经》里的爱情观?
一、如何看待《诗经》里的爱情观?
总结来说,诗三百,思无邪。《诗经》里的情诗一般色而不淫,哀而不伤,清丽明快。那个年代的爱情简单炽热。礼崩乐坏,兵荒马乱的时代,什么礼教都比不上我和你此时在一起。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感到理想爱情形态的失落,所以转而去寻古,殊不知每一代的爱情都是如此,不过两千多年,爱情的形态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见钟情的恋情,朦胧暧昧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有始乱终弃:“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也有相思成疾:“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二、关雎体现的儒家的爱情观?
周南十一篇之首《关雎》。为什么把它放在第一篇,雎鸠又名王雎,是一种情感忠贞的水鸟。开篇明义,这是一首情诗,可以看出中国的先民对男女婚姻乃至于家庭的重视。家庭是一个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的开始,社会从爱情婚姻夫妻人伦开始,有了人与人的相爱才有了人类的绵延发展。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爱情、婚姻是构成人类幸福的内在要素。
《关雎》的内容简单而纯粹,一首君子对淑女苦苦追求的情诗。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形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情,雎鸠鸟情真专一,因此用关雎象征夫妇、象征男女真挚的爱情。君子对淑女爱的渴求导致了爱的升华,雎鸠尚且知道恩爱,君子要追寻的美好的淑女在哪里呢?在眼前、在梦里、在心中。求之不得有似乎峰回路转,想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情形,成为热诚、挚爱、和谐的画面,那窈窕(美好的)淑女终于成了君子的好逑(好配偶)。这是想象还是真实的,结果如何,诗人再不曾写。
孔子说:“《关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虽有快乐之音而不过分,虽有悲哀之情而不凄伤。)有洋洋乎盈耳之美。”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实质上表达了他对情爱的态度,凡事求适度的“中和之美”,用乐观平正的情感来评价美与艺术“不淫”、“不伤”都处于温柔敦厚的中正平和的程度。
关雎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音律美,连孔子这样的音乐家都赞不绝口。而它的意境美,就从那洋洋乎盈耳的音乐美中展开,得以完美体现。
毛诗说关雎“挚而有别”在《淮南子泰祖训》里也有记载:“《关雎》兴于鸟,而君子美之,为其雌雄之不乖居也。”雎鸠相爱而以礼相待。用雎鸠的挚而有别,来比喻那位君子,是最贴切的,也表明谦谦君子与淑女品格的相配。
《关雎》中的单相思,又不仅仅是单恋而已,从“寤寐求之”到“求之不得”再到“钟鼓乐之”构成了一种意境,对于生命的热情与真挚,深情而自在。通过心灵与思辨追求美与自由,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历程,诗歌与哲理联系到了一起就会有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意味,无穷无尽的审美愉悦。
三、关雎体现的诗经叙述方式?
用“赋”来铺陈叙事表达自己感情。
四、诗经中体现兴观群怨的诗句?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呢?可以激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五、子衿体现古人怎样的爱情观?
《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一共有三章,主要写的是单相思,将女子思念心上人时的心理活动描写了出来,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
《子衿》表达了一位女子浓浓的思念之情,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体现了女子对意中人深沉的思念,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六、静女体现了诗经中什么的艺术特点?
《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过程,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全诗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通篇以男子的口吻来写,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七、《诗经》中,白驹一诗对“赋比兴”手法的体现?
赋:铺陈其事也,描写白马吃苗,吃我场上的豆茎等是赋。比,比喻也。把白马比喻贤人、隐士。语出《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后汉书·崔駰传》:“懿氓蚩之悟悔兮,慕白驹之所从。” 宋 陆游 《寄题胡基仲故居》诗:“浮云每叹成苍狗,空谷谁能絷白驹。” 清 钱谦益《父国光先赠中宪大夫河南归德府知府加赠太常少卿仍前阶制》:“皎皎白驹,世咸慕逸民於空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歌咏之事。本来是写友人,但是先写白马,通过白马引出友人,这个叫兴。
八、诗经和尚书体现的基本精神?
诗经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尚书体现的是仁爱、智慧的人文精神。
九、东山诗经艺术成就的体现在?
《诗经》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上确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它热切关注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了各种矛盾和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次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其次:是优美的语言和形式。
《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同时杂用二至八言句子,句型参差错落,活泼自然;《诗经》多采用重章复沓手法,一唱三叹,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经》的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叠字、双声叠韵的运用极富创造性。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经》形成了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十、路遥的爱情观在高加林身上的体现
高加林是路遥小说中的主人翁,巧针真挚成恳地爱着他,他为自已的前途与另一个女人生活在一起,他虚伪,懦弱,但也许是现实,也许这是人生的悲哀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