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典故?
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典故?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义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后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
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这句话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意思是:颁布圣旨慰劳冯异说:“赤眉打败,将士辛苦,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讲的是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对于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大有裨益。
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文案?
半得半失,有得有失,多得多失,少得少失。舍得之间,是分寸,是取舍,是智慧,更是境界。人生,有所得,必有所失。命运的一切馈赠,其实都暗地里标注了筹码。上天的厄运,可能是一次磨砺,他在期待着你绝地翻盘,来一次漂亮反击。上天的眷顾,可能是一次陷阱,他在等待着你得意忘形,然后把你打入深渊。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此处如有所失,彼处必有所得。哭过了,便坚强了,经历过,就成长了,失去过,学会珍惜了。人生就是在得失中不断成长,一半得到,一半失去,人生方得圆满。
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全文?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子,是可忍也,而又可喜也。冬来春不远,一日一日又一年。
四、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全诗?
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做事先失败,后来才得以成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又有所得;事情将要成功,只差最后一点点的功夫,半途忽然停了,堆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失去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获得。
五、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
意思就是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读音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出处
《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例句
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近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含义?
含义:比喻在此时此地遭到失败或损失,而在彼时彼地得到了成功或收获。
东隅:出太阳的地方,指早晨。桑榆:日影落在桑树与榆树之间,借指傍晚。
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全诗原文?
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是一首诗。是《后汉书.冯异传》里的一段话,是光武帝刘秀夸奖冯异在一场战争中先败后大胜的一句话,后来成为了一句成语。
这句话的原意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后来比喻在开始的时候丧失机会或者失败了,最后在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
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什么意思?
意思: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收,普通话读音为shōu,收的基本含义为接到,接受,如收发;收的引申含义为割断成熟的农作物,如收割。
在日常使用中,“收”常用作动词,表示聚集、收集,如收括。
九、人生从来都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世间的万事万物一直在不断运动变化中,我们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舍得观。不要因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也切不可因一时的挫折失败而丧失斗志。
要知道,我们有时退一步就是为了向前迈一大步,我们舍去一些的同时也意味着将来的有所得
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感情含义?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在这边失利却在另外一个方面获得成功。这个短语在现实生活应用很广。比如郭德纲的儿子郭麒麟,虽然没有读完中学就离开学校,却在父母的教育下,在德云社的演出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以至于不仅在相声行业有突出的表现,在为人处世以及其他综艺节目中也大放异彩!诠释了这个短语!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