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爱情观 > 正文内容

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的历史意义?

2024-09-12 13:07:27爱情观1

我们的主人公巴尔沃亚本是一个逃犯,但正是他,缔造了一个地理发现史上的伟大奇迹:发现太平洋。

1513年,巴尔沃亚和他的探险队历尽艰辛,找到了传说中的“南海”。巴尔沃亚独自登高远眺,成为了“第一个看见南海的欧洲人”也就是太平洋。

然后他还盛装“巡视”海滩,脱靴下水,在海里沾湿手脚,仪式感满满。

通过茨威格大师的文字,我们今天隔着五百多年的时空,还能感受他当时那份快意豪情。

这固然是属于巴尔沃亚的闪耀时刻,但是,对历史来说,这个时刻还意味着更多,因为,一连串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巴尔沃亚的发现,为欧洲人打开了通向南美洲的大门,而南美洲原生态的文明,也因为外来文明的浸入而走向消亡。

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美洲文明有两个中心,一个在墨西哥,被西班牙人征服了,另一个在秘鲁。

“发现太平洋”的故事里还提到一个人,叫皮萨罗,就是他把巴尔沃亚送上了断头台,也是这个人后来征服了秘鲁的印加帝国。

你看今天南北美洲,以墨西哥为界,往南,一直到南美洲尽头,这么大一块地方,都叫拉丁美洲,为什么叫“拉丁美洲”呢?

因为这些地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等,基本都是欧洲的拉丁人、确切点说就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来的,而他们自己原本的语言、文化,哪去了呢?

就是我们这个故事发生的这段时间,16世纪,开始逐渐同化、消亡了。

从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到皮萨罗征服印加,这绝不仅仅意味着欧洲人的殖民帝国扩大了一块版图。

它的另一个影响,更是持续到今天,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这就是巴尔沃亚探险的第二个影响:加剧了东西半球之间的“物种大交换”。

原本东西半球是相互隔绝的,不仅人隔绝,物产也隔绝,而自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大陆,东西半球的联系就建立了起来。

一些原本美洲所独有的物产,开始跨越大洋,输送到全世界。这种物种交换,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哥伦布交换”。

我们今天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汽车轮胎,炒菜用的花生油,小朋友爱吃的巧克力,薯片等等,这些都要追溯到巴尔沃亚的寻找“太平洋“之旅。

当然也有产生了负面影响的物产,比如可卡因,从此传入欧洲,随后成为全球性的毒品。

随着西班牙人对南美洲的进一步开发,影响逐渐波及到了中国,并且这个影响还直接决定了当时大明王朝的命运。这就是,美洲白银的输入。

1544年,西班牙殖民者在今天的南美洲玻利维亚发现了一座巨大的银矿山,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白银之都的波托西山,几乎一整座山都是银矿石。

这下西班牙人可发了大财了,仅仅这一座矿山出产的白银,就占到了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近一半。

然而这些银子在西班牙人手里还没捂热乎,很快,就流进了中国人的腰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当西班牙人在开发南美洲的时候,中国正处在大明王朝嘉靖年间。

说到嘉靖,我曾经出演过一部电视剧作品,《大明王朝1566》讲的就是这个时代的事,在大结局里,嘉靖皇帝驾崩了,隆庆帝即位。

隆庆帝在中国历史上不算很有名,但他办了一件影响非常深远的事,那就是解除了嘉靖时代的海禁政策,允许民间的私人海外贸易,这就是著名的“隆庆开海”。

非常巧的是,此时西班牙人已经悄悄来到了中国的大门口:他们不光是在美洲扩张,1565年,他们在亚洲也占领了一块殖民地,就是菲律宾,与中国隔海相望,近在咫尺。

我们再来捋一下这个时间线:1565年,西班牙人殖民菲律宾;1567年,隆庆帝解除了海禁。

您看,历史就是这么巧,西班牙人深入东亚,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中国出产的优质丝绸、瓷器、茶叶,这些东方特产运回欧洲,那都是能卖出天价的。

结果他们刚一到菲律宾,中国就把关了一百多年的对外贸易大门打开了,简直就像设计好的一样。东西方的历史,就这么不知不觉间,无缝对接了。

接下来,西班牙人就把他们从美洲开采出来的白银整船整船地运到菲律宾,用来购买中国的商品,白银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流进中国。

从隆庆开海到明朝灭亡,70多年间,全世界至少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了中国。

这些白银,可以说改变了大明朝的国运。先说它带来的好处,就是促成了明朝后期的经济繁荣。您看《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找钱。

在嘉靖时代,朝廷的财政问题非常严重,到处是窟窿、到处缺钱,好像随时就要垮了,可为什么到了万历朝,忽然又好转起来了呢?

这不光是因为张居正治理有方,更是因为美洲白银大量的流入,为大明朝经济续了命。

但钱多了,就一定是好事吗?从另一个角度说,美洲白银,也正是大明王朝的催命钱。

为什么呢?银子多了,但商品生产的产能并没有同步增加,也就是说,钱虽然多了,但可买的东西还是那么多,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就是涨价,也就是通货膨胀。整个大明王朝,从朝廷开支到百姓生活,各项成本全面提高。

在明朝后期,松江,也就是今天上海地区,米价7年之间涨了3倍,在浙江北部,米价10年之间涨了4倍。

这还是“米”这种刚需品,那其他东西得涨成什么样,这样的物价增长速度,是相当危险的,这也让明朝的经济越来越依赖于西班牙人输入的白银。

经济能不能保持增长,就全看是银子来得快,还是物价涨得快了。一旦外部的供给出了问题,就可能造成致命的威胁 。

果然,问题很快就出现在了西班牙人身上。先是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英国开始崛起,西班牙的霸主地位被动摇。

进入17世纪后,情况就更糟了,当时的欧洲爆发了一场宗教战争,足足打了30年,被称为“三十年战争”,西班牙也被卷了进去,并且元气大伤,再没有精力和财力,去大量购买中国商品。

就这样,大明朝的财政失去了最重要的外部来源,而偏偏17世纪以来明朝又是各种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处处都需要用钱。

这就像是说,你的各项成本都翻着倍地往上涨,各种必须的用度也增多了,而这个时候,资金链却出了问题,这可怎么办呢?

明朝皇帝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既然开源不行,那就节流。缩减开支,裁撤各种基层机构,能省就省。

1628年,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一上台就裁减全国的通信物流系统,也就是驿站。大批驿站的基层人员下岗失业,裁来裁去,裁到了陕西米脂县一个驿卒的头上,这个人叫:李自成。

接下来发生的事,不用我说,您也知道了。十几年后,李自成起兵,那个当年砸他饭碗的崇祯皇帝跑到煤山上,上吊了。

在今天的北京景山公园里,还能看见当年那棵老歪脖儿树。

如果我们来到这儿,凭吊往事探究成败,是不是可以说,自从1513年,巴尔沃亚迈出探险的那一步起,这一切就都已经悄然注定了呢?

美国有个气象学家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蝴蝶效应”,“一只南美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个星期之后,引起美国的一场龙卷风。”

这个略带夸张的说法,其实阐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任何重大的变革,都可能源自一个细微的、随机的小事件。这也就像我们古人说的,风起于青萍之末。

跟哥伦布、麦哲伦这些同时代的探险明星相比,巴尔沃亚显得没有那么出名。

但从我们上面谈的这些影响来看,他就正像是那只在历史深处扇动翅膀的蝴蝶,不自知地带来了让世界历史天翻地覆的风暴。

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的探险不仅是一次地理发现,更堪称全球化的真正开端——尽管他本人并无法看见,也不可能预见到这些。

关于历史,我们听过太多宏大的叙述,像什么历史必然性、历史大趋势,然而茨威格讲述的却是一个个小故事与大历史的碰撞与交互,这些,造就了动人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aqg/451121.html

返回列表

上一篇:蚂蚁爱情格言? 爱情项链的意义?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