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爱情观 > 正文内容

谈谈对教师、学生、学校的理解?

2024-09-10 20:19:25爱情观1

让学生学会阅读古诗文

一、掌握用法和意义多样的词

主要了解这类词在什么条件下起什么作用,相当于今天的什么词语。

(一)之

1.第三人陈代词,用在动词之后作宾语,相当于“他(们)""她(们)“"它”. 如:闻之,欣然规往。

2.结构助词,有三种用法。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限制、修饰或同一的偏正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 如: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黔娄之妻有言。

如果是指同一类的人或事物,那就表示同一性的偏正关系,这种“之”字可译成“这样”、“这种”或“这些”。 如:有良田美池之属。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成为主谓短语,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如;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前人之述备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有些复句在第一个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中间加入助词“之”,使句子丧失了独立性,它就成为复句中的偏句。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3)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例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怅恨久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用在前置宾语之后,如: 何陋之有。

3.动词,相当于“去”“到”。如: 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

(二)以

1.介词,组成介宾短语,用于动词前后,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工具,相当于“用”。如: 以刀劈狼首。

(2)表凭借,相当于“凭”。如, 不以千里著称也。

(3)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如: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引进处置的对象,相当于“把”。如: 是以人多以书假余。投以骨。

2.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短语),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方法,可以译为“来”。如: 俯身倾耳以听。

(2)表示顺接(两个动作相继发生),可译为“就”“然后”等。如: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二者的并列关系,可将整句译为“又……又……”如:夫夷以近,则游着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三)其

1.第三人称代词,有两种用法。

(1)用于名词之前作定语,相当于“他(她、它)的”。如: 亦不知其姓也。

(2)作句中主谓短语的主语,相当于“他(她、它)”,如: 亲旧知其如此。不知其能千里也。

3.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如: 其岸势如犬牙差互。

(四)而

1.连词,有以下几种用法。

(1)用在形容词之间,表并列关系。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用在动词之间,表顺接(先后)关系,可译为“就”或“然后”。如: 记之而去。

(3)用于状语和动词之间,表修饰关系。如: 杂然而陈者,太守醉也。

(4)表转折关系。如: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表递进关系。如: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助词,用于时间词之后,增加音节,无义.如: 久而乃和。暮而归。

(五)于

1.介词,组成介宾短语,用于动词(短语)前后,有几种用法。

(1)表示动作发生处所、时间,相当于“在”。如: 饮于河渭。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2)表示动作的起点或趋向,相当于“从”“到”等,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权其更衣,追肃于宇下。

(3)引进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向”“对”等。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不戚戚于贫贱。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相当于“比”。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乎”和“于”作为介词一般可以通用。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二、掌握有特殊作用或表示特定意义的词

主要是牢牢记住这些词各自的作用或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词语。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的有:我、吾、余、予。表第二人称的有:汝、尔。表第三人称的有:其、之。

2.指示代词。表近指的有:此,斯、是、之。表远指的有:彼、其。

3.疑问代词有:谁、孰。“谁”是代人的疑问代词,“孰”可以代人,也可以代物。何、胡、曷、安、焉等代物,可译为“什么|”“为什么”等。

(二)常见的否定副词

常见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末、毋、勿、莫、非、否等。

(三)常见的古今异议词

常见的古今异义词有:“兵”字在上古主要指兵器。“池”字主要用来指护城河。“愤”字在上古是憋闷的意思,如“不愤不啓”。“馆”字的基本意义是客舍,相当于现代的招待所或宾馆。先秦时,“国”字常用来指诸侯的封地。“国”字在上古还有首都的意思。“怜”字的常用意义是爱。“勤”字的基本意义是辛劳、辛苦。“穷”字在古代主要是“极”、“尽”的意思。“去”字上古最常用的意义是“离开”。古代的“劝”是劝勉、奬励的意思。“树”字在上古经常用作动词,是种植、栽种的意思。古代“睡”字的意义比现代要窄,只指坐着打盹儿。古代“走”字的基本意义是“跑”。

三、掌握词类的活用

主要了解哪类词在什么条件下活用成哪类词,活用成什么用法,活用后该怎么理解。

(一)名词用作动词

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一个句子里如果没有动词或形容词,其中有的名词,就可以讲通的时候,这个名词就可能是作动词用了。如“腰白玉之环”。

1.名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

具体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辨认。

(1)代词(通常是“之”)前面的名词往往作动词用。如: 试再囊之。

(2)紧接在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往往作动词用。如: 不蔓不枝。百姓敢不箪食壶浆。客初至,不冠不袜。

(3)当一个名词用在介宾短语充当的补语前面,句中又没有别的动词时,这个名词往往作动词用。例如: 相与步于庭。秦伐韩,军于阏(yù玉)与。

(4)当一个名词在能愿动词后面,句中又没有别的动词时,这个名词往往作动词用。如: 狼不敢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一个句子里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句中又没有别的动词,其中有一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一狼洞其中。大楚兴,陈胜王。皆指目陈胜

(6)前面有“而”字的方位词,往往作动词用。例如: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7)“而”将名词和动词连接,构成并列关系,名词用作动词。如: 罍而歌者。

2.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

名词放在宾语的前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可译为“使……成为……”。如: 稍稍宾客其父。纵江东父兄怜而王(wàng旺)我,我何面目见之?

3.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

名词放在宾语的前面,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就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可译为“以……为……”。如: 父利其然也

(二 )形容词用作动词

句子里没有动词,形容词和前后名词不构成主谓关系或修饰关系,形容词可能用作动词。

1.形容词的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

可译为相应的动词或短语即可。如: 京中有善口技者。此教我先威众耳。(大家)苟富贵,无相忘。

2.形容词活用使动用法 的动词

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性状,可译为“使+宾语+形容词。如: 以乐其志。忿恚尉,令辱之。唐雎不辱使命。

3.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

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可译为“以……为……”如: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有时用作名词,在句子里充当主语和宾语。如:将军身被(pī,同“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泰。

(三)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的使动用法

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可译为“主语+使+宾语+动词”。例如: 且秦灭韩亡魏。项伯杀人,臣活之。

2.动词的为动用法

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为了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如: 等死,死国可乎?

四、掌握构成特殊的结构和句子

了解这些结构或句子构成的条件和表达的意义思。

(一)常用的固定结构

1.者字短语

“者”通常连接在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性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和所连接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含有“……的”、“……的人”、“……的事情(东西)”、“……的情况”等意思。如负者歌于涂(tú,同“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所字短语

结构助词“所”放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前面,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成为一个名词性短语,含有“所……的人”、“所……的事物”的意思。寻向所志,遂迷。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莫如以吾所长,攻其所短。

(二)名词作状语的句子

动词前面的名词,如果把它当作主语在意义上解释不通,这个名词就是用作状语了。有以下几种作用。

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的动态来描绘它所修饰的那个动词所表示的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像……似的”。 一狼犬坐于前。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2.表示一种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状语用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象对待……那样”。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3.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可翻译为“在……”“从……”。如: 道渴而死。欲隧入以攻其后也。蹑(niè聂)足而窗窥之。

4.表示动作施行时凭借的工具,可翻译为“用……”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běn本)运于渤海之尾。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在动词前面方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翻译为“向……”。如: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6.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翻译时,将表示时间的词换成相应的双音词即可。如: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时、日、月、岁等表示时间的词作状语,可译为“时时、按时”和“每……”“一……比一……。如: 学而时习之。主人日再食。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三)表示判断句子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而是用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句子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例如: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浙江之潮,天下之伟也。

2.在主语前面加“者”或“也”。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在主语后面加“者”,在谓语后面加“也”。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4.在谓语后面加“者也”。如:予谓菊,花中隐逸者也。

5.“者”“也”都不用,也可以形成判断句。如:荀卿,赵人。

5.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如:公非长者。

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如:是吾宝也。

(四)表示被动句子

有一些句子,主语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有以下几种形式。

1.在动词前面加表示被动意义的助动词“见”“为”“被”等。如: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贤能为之用。胥之父兄为戮(lu路)于楚。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àng棒),能无怨乎?

2.动词后面加介词“于”,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天下苦秦久矣。(“苦秦”为“苦于秦”之省略)。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3.用“见……于……”的句式表示被动。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4.用“为……所……”的句式表示被动。如: 有敌船为火所焚。是狼为虞人所窘(jiǒng炯),求救于我,我实生之。

(五)宾语前置的句子

在一定的情况下,宾语可以移到动词谓语的前面。

1.在疑问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或宾语前面有疑问代词作定语,这个宾语通常放在动词的前面。如:计将安出?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宋何罪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

疑问代词作宾语,甚至在介宾短语中,它也放到介词的前面。如:王问:“何以知之?”

2.在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如:时人莫之许也。弗之怠。城居者未之知也。

五、掌握翻译和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一)掌握古诗文的今译方法

今译古诗文讲究信、达、雅。信,就是译文要符合原意,不宜差得太多。达,就是语句要通顺畅达,

整段整篇文意连贯,联系紧密。雅,就是译文要雅正严谨,符合书面语的风格。

1.今泽的步骤

(1)通读全文,大体弄懂意思,讲的什么人,或什么事,或什么道理。

(2)逐段翻译。先弄懂段落大意,段意与整篇意思有有联系,讲的是人的一个侧面或事件的一个阶段,或道理的一个层面,不可能毫无联系,更不能互相矛质。

(3)逐句翻译。根据句中词语的意思(可能与现在的意思不同),联系整段意思来思考。如个别词语意思不明白,可根据段意揣测,说个大概。不能偏离段意太远。

2.今译的具体做法

(1)换。将原文中的词语换成今天使用的词语。

(2)補。将句中缺少(省略)的词语补充出来,使语意明确顺畅。

(3)调。调整句中词语的顺序,使句子通顺,语气连贯。

(4)留。人各、地名、国名、时间、数字或古今同义词可以原文照写或将单音词改为双音、多音词即可。

(5)读。翻译完后将译文通读一遍,看是是否通顺,前后文意思是否连贯一致,如果觉得有游离全篇意思之外的地方或文意有明显缺失,可能有地方翻译有大的错误,需从新考虑。

给古诗文断句打标点,比今译还要难,其步骤同今译 大抵相同,关键是要先大抵弄懂全文和各段的意思,然后看这个意思是怎样一句一句地表达出来的。如果是古诗词还要考虑诗词的特点,如行数,每行的字数,对仗,押韵等。

(二)古诗文词句的赏析

古诗词词句的赏析,侧重于表现手法。主要指出词句用了什么手法,这样用在表现内容、抒发情感和增强感染力等方面发挥了怎样作用,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等。

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绿”由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极大地增强了表现力。第一,与“到”“满”等词比较,增加了信息量,除了有“到”“满”的意思,还展示了春到之后江南大地发生的变化,到处变得一遍碧绿。笫二,更具体,更富有画面感。一个“绿”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江南大地满是绿水青山,春意盎然的景象。

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句中用了反复和反诘等手法,鲜明地展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表现了词人对卷簾人不合实际的回答的强烈不满,更抒发了她对风吹花落,好景不在的极度伤感;对家破国亡,夫去妻单,颠沛流离,孤苦无依

的处境的强烈不满。词句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感人肺腑,令人扼腕。

(三)整首诗词的赏析

1.从内容方面赏析

(1)刻划人物为主的诗词,先指出诗词塑造了一个具有什么性格(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气质风骨等)的人物形象,然后抓住重要词句,具体说明从哪些方面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最后总说,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描绘景物为主的诗词,先指出诗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具体说明诗词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最后总说,景物描写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赏心悦目。

(3)抒发感情为主的诗词,先指出诗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然后具体分析是从哪些侧面来表达感情的,最后总说,诗词表达的感情真真切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2.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

(1)工笔白描。指出诗人用质补的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人物、景物、情感等,使形象显得真实具体,亲切感人。

(2)浓墨渲染。指出诗人用浓重的笔墨和多样的表现方法,从多方面来描绘形象,使之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侧面烘托。指出诗词从哪些侧面和通过哪些事物来突出什么人或物的什么特点或心情,使其鲜明突出。

(4)反面衬托。指出诗词是用哪种相反的事物来突现此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从而使这特点刻划得入木三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对此鲜明将哪两种事物进行对比,使人或事物的特点,形成强烈反差,给人的极大的震撼。

(6)动静结合。指出通过写动态和静态,从多方面表现了事物的特点。

(7)虚实交融。指出诗词既描绘现实的事物,又虚构想象的景象,丰富了内容,强化了感情。

3.从修饰手法方面赏析

主要分析诗词用了哪些修释法,各自起到什么作用。

(1)比喻。指出诗词用什么比什么,使形象的特点显得具体形象,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2)拟人。指出诗词把什么当作人来描写,使形象更生动,更亲切感人。

(3)夸张。指出诗词把什么加以夸大,因而突出了形象的什么特点,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4)对仗。指出哪几行诗句用了对仗,不仅描绘了人或事物的特点,而且让诗词显得节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5)排比。指出哪些句子用了排比,表现了事物的那些特点,表达了什么样表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也可以把内容和表现方法结合起来赏析。

示例:

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这首词用浓墨重彩从多方面塑造了太守这个爱国老英雄的艺术形象。上片主要是叙事,下片着重抒情言志。叙事为抒情言志做铺垫,抒情言志拓展深化了叙事。叙事部分着力刻画人物外表:外貌——携带猎犬猎鹰,穿戴锦帽皮衣,英姿勃勃,威风凛凛。行动——千骑卷过平冈,准备亲自射杀虎狼,气势如虹,所向披靡。抒情部分着重写内心:心胸更开阔,胆气更豪壮,虽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仍然期盼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老当益壮,壮志不已。老英雄的形象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长短句交错,夸张的合理使用,典故的巧妙穿插,强化了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又凸显了词作的豪放风格。

2.李清照《忆江南》赏析

词作以简洁质朴的笔触,抒发了词人凄苦忧伤的真实感情。上片写外在:夜幕降临,风住花落,满目凄凉。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凄凉的内心世界。接下来,通过人与物的对比,勾画了词人生世的不幸,家破国亡,贤夫早逝,幸福生活烟消云散,一去不返。触景伤情,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下片写内心:听说双溪春色如画,本想前去泛舟散心,然而,好兴致瞬间消逝,无限忧愁涌上心头。最后,发挥想象,化虚为实,以夸张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忧愁转化为可以车装船载的实体,凸显了主人公愁重愁深。问君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真真切切,感人至深。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aqg/450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