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爱情观 > 正文内容

爱情在心理学上的几大特征?

2024-05-02 11:58:35爱情观1

一、爱情在心理学上的几大特征?

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回答你的问题: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

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是:

(一)爱情是在男人和女人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将同性恋排除在外。

(二)爱情是在个体心理发展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幼儿没有这种爱情。

(三)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

(四)爱情有其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之恋。

(五)爱情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某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通过“是否发

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衡量。 爱情的形式

爱情在不同情境以及不同需要的背景下有以下六种常见的形式:

(一)激情式 双方初次见面立即互相吸引,一见钟情。

(二)友谊式 爱情是一种深情厚谊,并非神秘莫测的感情。

(三)游戏式 “有时我不得不回避我的情人们,以免他们互相发现。”

(四)占有式 “如果我怀疑我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我的神经就紧张。”

(五)逻辑式 最好与一位和自己背景相似的人相爱。

(六)忘我式 “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我爱的人受苦。”

四、爱情三角形

有的学者认为,爱情是由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

引)以及承诺(决策、承诺)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

二、爱情的基本特征?

两情相悦,三观相合,相如以默。

三、心理学对爱情的定义?

是一种情感状态,它由情感、认知、行为及生理反应等多个方面组成,通常包括强烈的感情投入、关注和关怀对方、亲密和性吸引等。这种状态通常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同时也会受到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对爱情的研究表明,爱情的产生和维持往往需要大量的努力和时间,包括建立信任、沟通交流、理解和支持等等。此外,爱情也可能存在着许多消极的情感和行为,例如嫉妒、争吵、分离等等,这些都需要得到适当的处理和管理。总的来说,和研究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状态,还有助于建立和维护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

四、心理学简述依恋的特征?

依恋的特征:

1、依赖他人,无法独立生活

这种人格独立生活能力低下,需要依赖家人、朋友或者其他人的帮助才有生存的可能。因为在未成年时期,父母的过分溺爱忽视了对其生活技能的培养,导致患者成年之后并未掌握独立生活所需的技能;离开了他人的帮助,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

2、缺乏主见,主观能动性低

依恋型人格患者习惯了听从父母安排,事事由父母主张的行为模式,直到成年以后也没有走出这种行为模式,遇事无主见,需要有人充当“父母”角色,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指示。同时长期的被动执行也降低了主观能动性,导致患者难以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3、失去自我,习惯委屈求全

依恋型人格患者将自己的需求与他所依赖的人绑定在一起,顺从他人,不敢反抗,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就算产生分歧也会习惯委屈求全。因为他怕被所依赖的人抛弃之后,自己的需求将得不到满足,陷入孤立无助的恐惧中。

依恋型人格在小孩子时期就已经形成,人格成型之后难以改变,很少有治疗手段能够改变整个人格特征,需要亲密关系者加以引导配合,帮助患者培养自己更生的能力。指导患者独立思考,增强患者自信,最大程度减少依恋型人格带来的不良影响。

五、爱情心理学如何入门?

学习了基础心理学(如心理学导论)之后,系统了解下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罗伯特•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亲密、激情、承诺),以及莎伦•布雷姆的《亲密关系》,明确学术界如何界定

爱情,知晓爱情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六、什么是爱情心理学?

爱情心理学是研究男女恋爱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即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包括恋爱心理和婚姻心理两部分。

爱情心理学的具体研究:稳固爱情的心理规律;男女相爱的心理奥秘;求爱及择偶心理;初恋心理;爱情挫折心理及婚后各阶段的爱情发展之心理特点等等。它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爱情不仅受社会、思想伦理等因素影响,也受许多复杂心理因素的制约。掌握好爱情中的心理问题,将会使爱情甜蜜、美满。但是理论存在的意义是提供我们理解问题的方向,请不要忽略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当爱情可以解释,未必是好事。爱注定被伤。爱是恨,恨是爱,爱恨为仇,不要轻易与爱与恨!

七、有关爱情心理学的书籍?

《亲密行为》是一本有关于爱情心理学的书籍。这也是一本让书单狗大受震撼的书,它从生物学角度去考量爱情的书,整本书极具实操性!作者认为,身体接触是最重要的亲密行为。因为这是我们作为生物的原始本能。

八、学心理学的人的共同特征?

做心理学研究需要具备的人格特征profile——高尽责性、高开放性、中宜人性、中情绪稳定性、无所谓外倾性。

就我个人的观察,从事人文社科取向的心理学者一般比较风趣幽默,贴近生活,外倾性和宜人性高,更容易让人知觉到他们的热情(warmth)特质;做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学者一般比较严谨、严格、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做出来的成果很“硬”,让人信服,更容易让人们知觉到他们的能力(competence)特质。

九、传播心理学发散思维的特征?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一、流畅性。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强调的是数量多。比如在规定时间内写出所有偏旁为“氵”的汉字,写出汉字越多,说明流畅性越好。

二、 灵活性。也可以叫做变通性,指的是发散项目的范围或者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就越好,创造性高的人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比如,让一个红砖的用途,结果一类被试只能列举出局限在建筑材料范围之内的例证,如盖房子、建教堂、筑围墙、盖教室、铺路面等,这些例子的变化范围极小,说明被试的变通性较差。而另一类被试的例子是压纸、打狗、支书架、钉钉子、磨红粉等,这些例子的范围大,类型多,说明被试的变通性好。

三、独创性。也可以叫独特性,指的是产生不同寻常、独特新颖的见解。例如,吉尔福特给被试提供一个一般的故事情节,要求他们想一个恰当的题目,独创性高的人想的办法都比较独特,独创性低的人想的办法都比较常规。

十、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特征?

其一是人格的系统性特征。弗洛伊德始终把人看作是由不同层次、不同功能有机构成的系统,前期侧重于描述心理空间的深度,把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区域,并详述了它们的不同功能;后期侧重研究心理人格的系统尽管和动力性质,分别以本我、自我和超我代表心理活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并深入探讨三者的不同功能及其内在联系和发展关系。

其二是人格的发展性特征。弗洛伊德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把人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服从物理学和化学规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就是研究人的动态的心理能量系统的结构及其演变规律。人格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既取决于人格内部能量发泄与反能量发泄的相互作用,也取决于人对现实环境和社会文明规范的适应、求同、移置与升华。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aqg/394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