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恶的观点? 人性的善恶有几种观点?
一、人性恶的观点?
荀子认为是人都有欲望,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是因为不知道“性伪之分”。“性者,本始材朴也。”“性”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先天性的,先天的东西无所谓善恶,满足自然的欲望是上天安排的,不能用后天形成的善恶来评价先天的人性。与性相对的是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伪,即人为的意思,具有明显的后天改造性。孟子所说的善,是一种的道德评价,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而道德是人类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关于人的行为规则和行为评价标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下的道德标准。不能由此就断定,人一生下来就是善的,这等于取消了他改造的可能。
到了韩非子,人性恶的观点被进一步深化和强化。韩非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如果不加以遏制,社会就会发生动乱,人们会为了食物和其他生存资源大打出手,永无宁日。“性善论”的那种“人皆可以为尧舜”、人只要发觉本心修身养志不必外求就可以成为仁人君子的观点,弱化了外在礼仪法制对人的规劝约束。而历史上的很多政治实践和灾难事件证明,单纯的自我道德约束是不可能完全阻止“恶”的发生的,自律固然需要,但是他律和外在的约束(法律)更加重要。
二、人性的善恶有几种观点?
性善论。
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善的理论。
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具体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种道德心理。
性恶论。
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恶的理论。
战国荀子首先提出。
荀子认为,论性必先明性伪之分。性无善恶论。
战国告子的人性论观点。语见孟子告子上。从生之谓性立论,认为人的自然属性亦善亦恶论。
此观点始于战国时的儒家世硕,发展于汉儒董仲舒,至杨雄则提出性善恶混的著名。
三、中国传统三大人性论有哪些观点?
一般有如下三种基本的立场:人性善、人性恶以及人性未定。而关于这三种不同立场是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又同时衍生出不同的论证体系并最终影响到每个人不同的治国理论。持上述三种不同立场的典型代表人物分别有:孟子、荀子和杨朱。关于三位的人性论笔者有如下的一下看法——
孟子和荀子均为儒家,即孔子的传人。但是对于很多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论证时,两人的观点却常不尽相同,甚至还有很多方面是截然相反的。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里两人的学问渊源出发进行考察:
荀子“隆礼仪而杀《诗》、《书》”,故其学问大多来源于“礼”。所谓的礼包含的常是国家的大纲大法的部分,可以说其学问主要在于国家社会各级的典章制度的部分。而这一部分的内容却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结成的,在经历了人为的调整而形成的关系才能达到善的结果。因此荀子主张的是人性恶。其中“化性起伪”的“伪”就是人为的意思,这一短语就很好的解释了整个过程。
而孟子则与荀子恰恰相反,其长于《诗》、《书》,而对于宏观的国家治理架构的设计确是缺乏一定的把握的。因而根据《诗》、《书》本来就具有的提高个人素养、陶冶个人情操的角度出发,其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修养的一种提升,排除了其他的外界交往因素,因而其可以单纯地去定义人性本善。
而杨朱的“善恶混”的人性说人性中本来就有善、恶,并杂之。全凭后天环境、经历影响来启发某一种善或恶的特质。而这样的说法缺乏了某种稳定性的东西,过于强调了外界的影响从而忽略了作为本质的一些东西。
就笔者目前的理解而言,还是比较赞同荀子的观点,即“人性恶”但可“化性起伪”。这样的人性观即有利于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同时也是承认一定程度上人性善的一面。
四、传统保守内向的星座女?
金牛座。
金牛座的人勤奋踏实,会努力的工作,典型的工作狂,她们为人十分的低调,话语不多,属于内向型的性格,金牛女保守且固执,经济上喜欢自理,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她们不会轻易的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在和朋友的交往过程中,会比较倾向聆听着的身份,不会太过于抒发自己的情感,只有在很熟悉的人面前才会多说话。金牛女很适合做老婆,做事有分寸,会把家庭照顾的很好,是成功男人身后的女人!
五、人性本善是谁的观点?
人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扩展资料:
1、性善论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2、性善论的观点
第一,人是可以为善的,至于有人为不善之事,不是他的心本来就坏,而是心坏掉了。因为在孟子看来,人人天生都有一颗善心,不做善事是因为没有好好体察自己的善心,所以说心的本质不坏,而是在欲望或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坏掉了。
第二,人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等四种“善端”,善端是为善的能力或潜质。这种潜质决定了我们可以向善的方向发展。这四种心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仁义礼智,所以孟子一直鼓励我们“人皆可以为尧舜”。
第三,“善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人出生的时候就有的,是人的本性和天赋,别人是夺不走的,而自己却可能丢掉。因为这“四端”就藏在人的心里,所以,人往往习以为常没有好好去思索去探求。
第四,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有善有不善的千差万别,原因是有的人并没有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善端发挥出来,白白浪费了我们的天赋。
第五,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则,而人的法则就是追求美好的品德
六、人性本恶的辩证观点?
人性本恶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七、人性本恶的观点以什么来定义人性?
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 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 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八、传统保守的男人好不好?
保守的男人也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要看你喜欢不喜欢保守的男人了!我觉得男人还是要专一点好,不要一心二用
但是如果不给对方空间的话 他会觉得和你特别的累。所以作为一个思想比较保守的男人来说,就做回自己就行,适当的去容忍一些。
九、成熟人性观点的提出者?
1.《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斯蒂芬.柯维
看书名和目录,很多人会误以为是一本充满鸡汤、很多废话的成功学书籍(关于我对鸡汤的观点更新在了最后),实际上这是本干货满满、有利于塑造个人原则和价值观的好书。相对于知道作者说的7个习惯是什么,我对为什么要去养成这7个习惯的那些内容更感兴趣。作者所说的七个习惯并不是泛泛而谈的表面功夫,其实是在谈论为人处事的原则。在部分普遍问题的理解上,我觉得作者阐述得比下面我推荐的其他书还要透彻。我有几个在其他书中理解得不是很深刻的观点,到他这里一经他的阐述就顿悟了。
2.《爱的艺术》——艾.弗洛姆
这本书让我们大部分人对爱情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全本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这一节。没仔细了解过的人会以为这只是个普通的浪漫类型的回答,实际上这是作者非常深刻和全面的思考,涵盖了哲学和心理学的理解,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如果觉得书中内容难以理解的,可以结合作者的另一本著作《逃避自由》来读。
3.《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
想心智变得成熟,先认识人的心智是很有帮助的。这本书很大很厚,却很少多余的东西。其涵盖范围之广,我认为知乎上大部分基础的社会心理类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上找到答案。书中的理论和实验案例结合得很自然,理解起来也比较方便。我看到不少这方面的优秀回答的内容,都直接来源于这本书,与其在知乎的回答里面找答案,不如直接从这本书中系统地学习。书中从众和群体影响两章的内容,个人认为顶得上一本《乌合之众》。
4.《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
这本书是批判性地解构中国文化,曾经被禁。虽然是大概30年前写下的,但是现在整体看来并不落后。结合实际生活去读这本书会特别有共鸣,以前只知道周围的文化是什么,现在对这种文化是如何组织与联系的有了理解。个人认为中国文化再继续深一层的分析就是人类学、心理学等内容,而作者主要从人文的角度进行论述,未免会让人觉得论据还不够深入,但不影响本书在人文角度解释中国文化的价值。
十、人性本恶的观点的错误在于?
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
虽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极力主张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人类可以形成道德。但是想想看,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道德规范都是作为人类最大的利己手段。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也就是说,人一旦违犯道德而不会受到处罚,人就不会遵守道德的约束了。
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规约,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行、人还是有道德、还是有利他的行为。如果人性本恶,(时间警示)那么我们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活在一个“老大哥”无时不刻不监督我们的世界当中;第二个是我们人类社会将是彼此不再相信。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会看到一个老太太跌倒了有人把她扶起来,人们则说他居心不良,但是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历史社会当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曾经产生过,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
而在生活当中,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泰丽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说的“众生永远不得渡,则已终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