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张爱玲解读赏析?
一、金锁记张爱玲解读赏析?
初读张爱玲的小说,对这个传奇的女子充满了好奇,带着这份好奇读完了她的一个名篇《金锁记》,以下谈谈我对该作品的理解。
首先,我认为这篇小说有几个出彩的地方,具体分析如下:
1.物象的运用:月亮(六次出现)
“月亮”这一物象,是张爱玲所特别偏爱的,她的很多小说都用到了这一物象,那么月亮是凭借什么得到张爱玲的偏爱呢?月亮在古代的文人墨客笔下最多的是代表一种思念家乡的忧伤情怀。在这里,也同样带有着悲剧、凄凉的色彩。再者,小说开篇和结尾都谈到月亮——“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首尾呼应,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延续。
2.七巧的出场效果: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在这里,七巧的出场方式首先让我想到的是另一个名著里一个人物的出场,即《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老练、圆滑的人物形象,这也暗示着这里的七巧也将有着相同的性格特征,回首再看作者对她出场的描写: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血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在这段描写里我看到了一个瘦骨嶙峋的小脚女人,她的尖酸刻薄的唇,她的圆滑敏锐的眼,她就这样半倚靠着门栏,整个一种凄凉的氛围,为她以后的悲剧命运做了铺垫。
3.人性的扭曲以及金钱对人的诱惑
七巧,封建统治的牺牲者,沦为金钱的奴隶。当一个人不断失去的时候,唯一能做的是用尽全力抓住自己认为最现实的东西。对七巧来说,曾今的幸福生活不再,自己男人身体的缺陷直接导致的家庭地位低下,现实婚姻的不幸,这一切的一切摧残了七巧的身心,她的心灵变得扭曲,于是她刻薄、冷漠、嗜钱如命,她亲手为自己打造了一把枷锁,金钱的枷锁。这把枷锁使得她完全沦为金钱的奴隶,并且在这样一个“被吃”、“自吃”的过程中,她也学会了“吃人”,她把自己的悲剧强加在自己的儿女身上,害死了媳妇,造就了下一个七巧。
4.人物悲剧形象的美学体现
我这里简要讲述悲剧的三种体现类型,一是无意识的悲剧,如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二是有意识的悲剧,如张爱玲的另一篇小说《心经》;三是人性欲望扩张导致的悲剧,本片七巧对情、金钱的欲望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一个主要因素。
张爱玲对人性的揭露,对女人的了解等等,都是张爱玲对生活的理解,读金锁记,更想读懂张爱玲。
二、名人对金锁记的评价句子?
张爱玲的《金锁记》讲述了麻油店主之女曹七巧攀上大户人家,却因为畸形的婚姻导致了人性泯灭的悲剧一生。
她看尽了本不该属于她的繁华,却也受够了那些人性的苍凉。
夏志清教授这样评价《金锁记》:它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也是从古以来最深刻的一出悲剧,尤其是女人的悲剧。
百年之后,张爱玲笔下的那轮陈旧模糊的月光,仍将照耀着现在的我们。
透过曹七巧的命运,我们领悟到:往往一个家,成也女人,败也女人。女人,才是一个家庭的风水。
三、金锁记中张爱玲的影子?
张爱玲的小说中,女主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张爱玲自己的影子。
《金锁记》中,张爱玲更是赋予了月亮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就好像月亮就是张爱玲本身,清清淡淡挂在天上,冷眼旁观世世代代人物的命运。
它能跨越时间、地域和人物思维角度,客观冷静地观察着命运如何不停地在人们身上碾过,不幸如何在世代中传承。
四、金锁记评价?
《金锁记》,但凡知道张爱玲的,都读过这篇小说。相比于《倾城之恋》《半生缘》,它也是最不像张爱玲小说的小说。最不像是因为它的社会批判性过浓,没有贵人相助脱离苦海、没有青天大老爷做主分家,曹七巧一条道走到黑,“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五、张爱玲对林徽因的评价?
好像并没有相关评论,张爱玲没有评价过林徽因。
读《林徽因传》没有提到过张爱玲;像《张爱玲私语录》《我的姊姊张爱玲》里也没有提到过任何关于梁林夫妇的事情。
张爱玲的大部分生活在中国南方,1955年到美国定居(那一年林徽因去世)。
林徽因虽然是南方人,但是打小就被父亲林长民带着游学西方。
1928年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结婚(那一年张爱玲8岁)。
所以说,虽然都是文学上的才女子,但是从长居地区分布来讲两位是一南一北,且岁数上差了一辈儿,所以两人没有过多交集。
六、分析张爱玲在金锁记表达的内涵?
一种变态的报复,刻骨铭心的仇恨价码。
七、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答:1、《金锁记》的故事紧扣人物命运而展开,情节富于传奇性,同时又交织入人物心理变态发展这条线,不只是增强了阅读的吸引力,也神话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到位,对人物的心理剖析常常深入到潜意识层面。
2、小说中给人的印象特别深的还有意象的描写。有时用来点染人物的心理。如季泽来算计七巧的钱的时候,七巧虽然对昔日的欢爱还有些留恋,但又看破季泽在欺骗她,她恨季泽,狠心把他骂跑了,这时候,被打翻的“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这“酸梅汤”就是七巧当时复杂心情的描写,而且一滴一滴,跟七巧漫长的一生融合在一块儿。有时意象描写又用于定格、点题,突出印象,增强联想。如文中,共六次写到月亮,每次的含义都有不同。注意分析自然景物的的意象化描写,如何象征地烘托人物的情绪,营造作品的氛围。
3、小说的语言特有韵味。张爱玲的语言文白相济,雅俗结合,有些像《红楼梦》的笔致。特别是工笔描绘的写实,带有浓艳、繁复的效果,又往往有些苍凉的意味。
八、李敖对张爱玲的评价?
他对张爱玲评价
称张爱玲之辈将这四个字局限在男欢女爱上,太过肤浅。
李敖在微博上表示,有道是“欲仙欲死”,张爱玲之辈把它局限在男欢女爱上,太过肤浅,太小看这四个字了。“欲仙”而不绝尘缘、“欲死”而能觅妙谛,才算化境。飞龙上天,而任人攀断流髯;美女投阁,而听凭挽断罗衣,何妨有点牵挂?但牵挂之中,有唯美、有浪漫、有将往复旋、有若亡实在。如此解读,方得达诂(确切的解释),浅人不知也。
九、李敖对张爱玲评价?
2011年6月,台湾作家李敖在微博上评价了张爱玲,并“深刻”解读了“欲仙欲死”四个字的含义,并称张爱玲之辈将这四个字局限在男欢女爱上,太过肤浅。
李敖在微博上表示,有道是“欲仙欲死”,张爱玲之辈把它局限在男欢女爱上,太过肤浅,太小看这四个字了。“欲仙”而不绝尘缘、“欲死”而能觅妙谛,才算化境。飞龙上天,而任人攀断流髯;美女投阁,而听凭挽断罗衣,何妨有点牵挂?但牵挂之中,有唯美、有浪漫、有将往复旋、有若亡实在。如此解读,方得达诂(确切的解释),浅人不知也。
十、张爱玲《金锁记》里关于月亮的描写原文?
原文如下: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