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90后 > 正文内容

解析苏轼的人格 不合时宜 正直旷达

2024-08-07 20:08:3790后1

一、解析苏轼的人格 不合时宜 正直旷达

苏轼的不合时宜可以说是很著名的。最早王安石推行改革的时候,苏轼认为改革太过猛烈,所以和司马光一起反对改革,被认为是守旧派的代表,直接导致自己被外放离开朝廷。后来守旧派掌权,苏轼作为守旧派代表被调回中央。但是此时他发现守旧派太过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不利于国家发展,所以又站到改革派一边,结果导致自己又一次被外放。他的这种性格可谓就是不合时宜,但是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正直,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考虑自己的得失。

旷达就得通过他的贬官经历来看了。被贬黄州的时候,苏轼自己盖房,自己种地,但是仍然自得其乐。很多东坡菜的发明很能说明这一点。我们看苏轼的诗词,很少有怨天尤人的,也很少有穷山恶水的,这也是他豁达的表现。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后来来到岭南,苏轼肉食吃的少了,但是岭南多水果,从此爱吃肉的苏轼开始改变自己的口味,但是仍然快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诗就是当时他心情的写照。最苦的时候是在海南岛,肉食没有,水果吃不惯,但是苏轼又开始尝试海鲜了。老实说此时的苏轼快乐已经不如以前了,主要是因为常年的亲人离散,而且重逢无望,所以此时的苏轼没有作出太著名的快乐诗句,不能不说是有点遗憾。

二、名人评价苏轼的句子。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说:“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三、在宋朝政坛,对苏东坡是如何被评价的

有一个欧阳修发现苏东坡的典故,大家可能熟悉。说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作为朝廷知贡举的欧阳修,主持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为主考官。在会试(省试)的策论一场,出题《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考卷收上来,负责点检卷子的梅尧臣发现其中一篇十分精彩,特意挑出让欧阳修看。欧阳修读后,果然眼放异彩,想排为第一。但欧阳修有一个顾虑,他的弟子曾巩也是这次的考生,如果是曾巩写的,怕人闲话,所以,他将此文列为第二名。第二场考试时,又有一篇《春秋对义》,更对欧阳修的胃口,他立即将其列为第一名,确定为会元。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这两篇文章都是苏东坡写的。故,欧阳修有:“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之对苏东坡的激赏之语。

以上是后人和当时的名家内行对苏东坡在文学上的评价和看法,基本能反映出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和文学成就。但是,文艺上的高才,在政治上,往往就不一定那么高了。那么,人们怎么评价他的政治作为呢?

当时,宋仁宗在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同科考完,看到他们的试卷后,由衷说了一句话:“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把苏东坡兄弟看成了宰相之才,这应该是苏东坡在政治才华上得到的最高评价。

黄庭坚给过老师一个精简的评价说:“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与苏东坡同朝为官的史学家范祖禹评价说:“苏轼文章为时所宗,名重海内,忠义许国,遇事敢言。”这就把苏东坡的文章、政治、性格全说全了,文章是一代宗师,政治上忠义许国,性格上遇事敢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对苏东坡的评语是:“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也评价他敢说敢言,忠臣典范。

对于苏东坡的评价,我觉得说得最全面而中肯的,要算当代史学家钱穆,他评价苏东坡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他们(指苏氏兄弟)一面对世务却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明来随机应付。他们亦并不信有某一种制度,定比别一种制度好些。但他们的另一面,又爱好文章辞藻,所以他们持论,往往渲染过分,一说便说到尽量处。近于古代纵横的策士。

四、关于苏轼的的综合评价

你可以去看《苏东坡传》王水照:

“从宋诗研究角度来说,我首先关注的就是苏东坡。因为苏轼是宋代最大的诗人,但是钱钟书先生除了在《宋诗选注》里给他写了个小传,《容安馆札记》里没有专门的读苏条目,而在《中文笔记》中却发现了多处评论苏轼的批注。比如他评竟陵派谭元春《东坡诗选》十二卷,谭友夏提出,当时有人认为“东坡诗不如文,文通而诗窒,文空而诗积,文净而诗芜,文千变不穷,而诗固一法足以泥人”,而他认为“诗或以文为委,文或以诗为委,问其原如何耳。东坡之诗,则其文之委也”。钱先生批道:“议论好。乃谓东坡之诗太尽也,自是的评。”之后,又引了许多古人的评论。钱先生这段批语,实际上牵涉到苏轼以文为诗的问题。我们一定对钱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谈苏轼诗歌的比喻印象很深刻,特别是他谈苏轼《百步洪》中的“博喻”,比之如车轮战,让人应接不暇。这是从正面的修辞效果来说的。从反面来说,也就是“尽”,不留余地,这实是散文的写法。在《中文笔记》中,钱先生还对苏诗进行了一些考辨,也多有收获。”[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希望帮助你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90h/435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