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最珍贵书籍?
1990
▼
《围城》
by 钱锺书
1990年,由陈道明、吕丽萍、葛优主演的十集电视连续剧《围城》火遍大江南北。《围城》原著因此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拍戏前,当陈道明为了演好方鸿渐这个角色一度苦练沪普(上海普通话)的时候,他可能不会想到,这部由钱锺书完成于1946年,初版于1947年,却由于某种原因一度被大陆文学史遮蔽30年的小说会因为这部电视剧再次获得空前的关注。
对于中国人来说,1990年意味着社会转型的开始,随着大众文化的兴盛和视觉文化的崛起,电视剧改编出现了空前盛大的繁荣局面。而《围城》的再次爆红除了借影视文化的东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对于1990年代的观众来说,这部小说虽然已经诞生30多年,却仍然精准把握住了超越时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1991
▼
《黄金时代》
by 王小波
1991年,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获得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此时,距离这部惊世骇俗的小说在大陆正式出版还有3年,但这完全不会影响王小波因此成为90年代的文化偶像。直至今天,“读王小波”仍然是文艺青年的标配之一。
《黄金时代》可以被看作是“知青文学”在90年代的重要代表作,但它却彻底颠覆了之前所有知青文学作品的形式和主题。知青文学源于文革期间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从70年代至80年代,无数知青借助文学或抒发青春理想,或反思文革伤痕。比如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张承志的《金牧场》等。
但《黄金时代》却画风突变,大胆的性描写使得这部小说一度被人误解这是一部色情小说,但仔细读过之后才能明白王小波对于那个压抑、荒谬的年代的反抗,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对于真善美的无尽追求。这样的写法与90年代人们寻求突破、强调内心审美感受的文化风潮亦不无关系。
1992
▼
《文化苦旅》
by 余秋雨
1992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一时间掀起了中国“文化大散文”的热潮。在这本书中,废墟之美、苍凉之境、历史之叹…华丽的辞藻与中国深刻的文化意象交相辉映。从此,每个人都记住了“道士塔”,而摘抄并背诵《文化苦旅》中的经典桥段,也成了80、90后中学语文课堂上无法抹去的集体回忆。
《文化苦旅》的大热与当时正在兴起的民族文化主义思潮息息相关。改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