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00后 > 正文内容

水浒传杨志性格特征摘抄加赏析

2025-02-12 04:25:0600后1

水浒传杨志性格特征摘抄加赏析

杨志的性格:一方面重义气,守信义,谨慎精明。另一方面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刚愎自用。

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

杨志喝着军汉道:“快走!赶过前面冈子去,却再理会。”正行之间,前面迎着那土冈子。一行十五人奔土冈子来,歇下担仗,十四人都去松林树下睡倒了。杨志说道:“苦也!这里是甚么去处,你们却在这里歇凉!起来快走!”众军汉道:“你便利做我七八段也是去不得了!”杨志拿起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只见两个虞候和老都管气喘急急,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下喘气。看这杨志打那军健,老都管见了,说道:“提辖!端的热了走不得!休见他罪过!”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两个虞候听杨志说了,便道:“我见你说好几遍了,只管把这话来惊吓人!”老都管道:“权且教他们众人歇一歇,略过日中行,如何?”杨志道:“你也没分晓了!如何使得?这里下冈子去,兀自有七八里没人家。甚么去处。敢在此歇凉!“老都管道:“我自坐一坐了走,你自去赶他众人先走。”杨志拿着藤条,喝道:“一个不走的吃他二十棍!”众军汉一齐叫将起来。数内一个分说道:“提辖,我们挑着百十斤担子,须不比你空手走的。你端的不把人当人!便是留守相公自来监押时,也容我们说一句。你好不知疼痒!只顾逞辩!”杨志骂道:“这畜生不怄死俺!只是打便了!”拿起藤条,劈脸又打去。

分析

生辰纲最终被夺,这是否说明杨志是个很愚蠢的人?其实结合《水浒》中其他描写杨志的章节,我们可以看出,杨志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 杨志久在江湖,知道押运生辰纲的凶险,刚一接受任务,就多次推托,推辞不掉时,才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要求扮做普通的行商客人,悄悄赶路。后又要求梁中书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力。 后来在路上,也是根据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的时间。开始是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天正热时赶路,而且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岗的松林里休息。 后来兵士要买酒喝,他又千方百计阻拦。这都体现了杨志的精明。 那么,既然杨志如此小心,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一方面固然是要突出吴用计策的高妙和无懈可击,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他性格的另一面: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刚愎自用。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这就激化了运送队伍的内部矛盾。“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有了内讧,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杨志的性格分析(50字)以内

杨志是《水浒》中的人物.作品中杨志出身于五候之家,是三将门之后,曾任殿司制使官,由于在黄河失了花石纲,丢了官.后流落到街头卖刀,又误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到大名府后因受到梁中书赏识,很快就做了提辖官.不幸地是,杨志刚在仕途迈出了一步,却又失了生辰纲.

作为《水浒》的悲剧人物的杨志,其悲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效果不在杨志悲剧的冲突,而在于杨志悲剧的卡塔西斯(Katharsis),即悲剧引发我们的恐惧和怜悯之感,以及我们在这种恐惧和怜悯之后的情感陶冶和所受的教育.通常悲剧冲突被认为是悲剧分析中的第一要义,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一文就对斐迪南.拉萨尔的《济金根》的悲剧冲突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悲剧冲突的根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现实不能实现之间的冲突.但从恩格斯的悲剧冲突理论来看,杨志悲剧与《水浒》其他人物的悲剧类似,其悲剧冲突的根源在于: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中下阶层希望过上正常安宁的生活是历史必然要求,而这种历史的必然要求在当时的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现实条件下不能实现的冲突是悲剧的冲突根源.杨志悲剧冲突和《水浒》其他人物的悲剧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共性,其个案意义并不典型.与悲剧冲突相比较而言,杨志悲剧的卡塔西斯(Katharsis)则具有极为典型的个案意义.

Katharsis,古希腊语,多译作卡塔西斯,有陶冶净化之意.最早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得引入文艺理论中.亚里斯多德在其《诗学》中指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摹仿的媒介是语言,摹仿的方式是借助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叙述;…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亚氏悲剧理论认为悲剧的社会功能在于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和净化,这种使观众得到陶冶和净化就是我们通常说的Katharsis(卡塔西斯),其作用是起到道德教化作用,培养人中允平和的情感.

在《诗学》中亚里斯多德还进一步分析了悲剧人物引起我们怜悯和恐惧的原因——过失说.亚里斯多德在其过失说理论中指出:悲剧的主角应具有和一般人相似而又善良的特点,其厄运才会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怜悯.从水浒的诸多情节来看,杨志和众多水浒英雄人物一样,具有善良,富有正义感的性格特点.从与林冲,周瑾,索超比武来看,杨志具有高超的武艺;从杨志杀泼皮牛二的一刀,我们看到了杨志的正义感,从杨志押运生辰纲的方案,我们又能看到杨志独特的见识(连梁中书也颇为赞赏他独特的见识).从这些来看,杨志悲剧是一个有见识,有武艺,有正义感的英雄的厄运.而正是这种富有善良性格的英雄厄运,引起了我们对悲剧主人公的怜悯和同情,对英雄处境的恐惧,引发我们对英雄所处时代和当时的用人体制的深思.在对英雄所处的环境,当时的用人制度思考时我们的情感得到陶冶和净化.这里,我拟从我国传统用人制度的用人环境,用人者和人才自身三个方面来剖析杨志悲剧留给我们的卡塔西斯.

(一)

导致英雄悲剧的社会用人环境给我们的卡塔西斯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杨志悲剧引发我们恐惧之感在于英雄人物所处的悲剧性时代环境.杨志悲剧绝非偶然,杨志作为一个心想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的英雄,其所处的时代却是一个任人唯好任人唯亲的时代,高俅的发迹,梁中书送生辰纲都是这一时代的用人制度的一斑.这样的制度必然是乱自上作,必然导致官逼民反,也必会导致英雄厄运.当然,这里我们不想过多探讨当时社会体制的弊端,只是想通过从这种体制的弊端获得启示和教育.试想一个没有良好用人环境的社会里,连杨志这样的英雄人物也都必然遭受厄运,更何况平常的人.而正是对英雄所处时代环境的反思,使读者对导致英雄厄运的社会历史环境产生了恐惧之感,对英雄的命运寄予了同情和怜悯.同情英雄厄运之余,读者更多是从英雄悲剧中得到启示和教育: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作为社会分子的人才是很难做到人尽其才,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这种超越悲剧本身的激情而获取对社会用人制度平和而中允的再思考,从而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净化和陶冶.

其次,处于这一悲剧性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也引发我们的深思,从失生辰纲来看,杨志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悲剧.没有老都管和虞候,或许杨志不会丢掉生辰纲.生辰纲之失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我们应尽量避免老都管和虞候现象,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功氛围,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少一点遗憾.

从悲剧获得对导致人物厄运的时代用人环境的一些认识,这也许是杨志悲剧带给我们的卡塔西斯之一.

(二)

当然,杨志悲剧不仅仅是带给我们对当时的用人环境的思考,作为人才悲剧中的上层用人者宋徵宗,高俅,梁中书也带给我们对英雄厄运叹息之余的深思.作为人才选拨者的殿帅府太尉高俅在任用人才时,多凭一己恩怨,个人喜好来任用人才,致使人才流失,甚至于走到自己的对立面.在人才竟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让人才流失,无疑是给自己掘墓,更不用说将人才逼到自己的对立面,将人才拱手送给对手.

作为作品中的另一个用人者梁中书与高俅不同,梁中书善于发掘人才,能启用杨志于囚伍之中,并能委以重任.在这方面,梁中书可谓知人善用.但梁中书知人善用并没有改变英雄悲剧的命运,其原因有二:作为用人者的梁中书虽然做到了知人,但没有做到真正的善用.梁中书并没有将杨志用于征战沙场,让其发挥一个武举报效国家,守边卫国的作用,而是用杨志来押运生辰纲,将人才用于一己之私,用于做非正当的生辰纲押运,这也是导致杨志悲剧结局的必然原因之一.其次作为用人者,梁中书虽然能从囚伍中启用杨志,并能委杨志以重任(对于押运生辰纲,我们姑不论其目的,而从其责任来看,堪称重任),但没能为人才的成长铺平道路,没有为人才的前进清除障碍,反而在无意中为人才的前进增添了障碍.尽管其主观意愿上是希望杨志能完成任务,但客观上其自觉不自觉地为杨志的成功增添了障碍(派老都管与杨志同行),从而导致杨志最终流失.

作品中的这些用人者或多或少留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和教育:如果我们作为用人者,我们是否会和高俅,梁中书一样,让人才流失和使人才走到我们的对立面.避免高俅,梁中书式的用人方式也就是我们从悲剧获得启示和教育.从这些启示和教育中获得的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也应是悲剧的卡塔西斯之一.

(三)

作为悲剧人物的杨志自身也留给我们了无尽的思考.杨志所留给我们的思考恐怕还在于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黑格尔曾经将辨证法引入悲剧冲突,他认为悲剧冲突的根源在于主人公的理念冲突,这一悲剧冲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合理的内核即带有一定辨证思维.杨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对立统一的冲突理念.作品通过杨志行贿高俅求官,怒杀牛二,押运生辰纲几处表现杨志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念冲突.杨志为复职收齐了一担财物,在王伦劝其入伙时为其指出在乱自上作的时代其复职的可能性不大,杨志自己对这一点也心知肚明,但无奈其始终忘不了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终于打点上下,见到了高太尉,但却终没能复职,还落得盘缠用尽,街头卖刀,迈出了其悲剧道路的第一步.杀牛二的一刀,也应是杨志的又一次理念冲突,杨志明知禁城之中,如何敢杀人, 和你往日无冤,昔日无仇,一物不成,两物见在,没来由杀你做甚么,但泼皮的无赖行径终于引起了英雄的怒火,一刀下去迈出了其悲剧之路的第二步.押运生辰纲时,杨志明知其实去不得,乞钧旨别差英雄精细的人去, 今岁途中盗贼又多,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更兼单身客人亦不敢独自经过,他知道是金银宝物,如何不来抢劫 枉结果了性命,以此去不得,虽如是几番推托,但终于将差事担在了肩上,迈出其走向悲剧道路的又一步.

当然这里我们并不想过多分析杨志的理念冲突,只是想通过杨志理念冲突导致的悲剧结局所带给我们对人才本身的思考.杨志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念冲突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人才不仅需要有超乎常人的能力,而且还应该能够审时度势,做到顺势而为,方能发挥自己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贡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逆势而行,不但不能尽自己的才力为社会做一份贡献,而且不能保全自身.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人才审时度势的例子不胜枚举.博古而鉴今,我们只有从英雄悲剧中找到我国传统英雄悲剧的原因,才不会使英雄(人才)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从英雄悲剧中获得启示,受到教育,这也应是杨志悲剧留给我们的卡塔西斯之一吧.

水浒这一古典名著中可圈可点之处不胜枚举,但杨志悲剧之卡塔西斯却能让我们对我国漫长封建文化积淀下的用人体制留下无尽的思考.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净化.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00h/518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