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00后 > 正文内容

“双关”修辞的美学价值“对联”艺术的创作欣赏

2024-06-18 23:11:5800后1

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与《周易》、《诗经》、《离骚》、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艺术有着必然的联系,堪称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葩,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联讲究对仗,其形式有正对、反对、串对,要求具有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平仄相谐、强弱相当、文字相别等特点。它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对联艺术妙趣横生、雅俗共赏。双关作为对联艺术中的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形式之一,在对联艺术中被人们广泛运用,创造了独有的审美价值,放射出熠熠光辉。所谓双关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多义和同音的联系,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目的。下面拟从四个方面略论“双关”在对联艺术中的审美价值。

一、“双关”创造了含蓄美

梳妆楼上,痴眼依依,痴情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

延支山上,落木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上联是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年青时游江南的繁华胜地江洲(今九江市),一些自认为才学不凡的人借机讽刺黄时所作。对联中梳妆楼(指女子)“痴眼”,“痴情”暗指黄庭坚如痴女献媚来展示自己。

下联黄庭坚用“春风”自比用“落花”、“落木”这些物象作喻暗指他们不如自己而被“春风”斗败,其对仗之工整文辞优雅品味之余不显痕迹地反唇相讥。

再如明末清初,江苏徐州诗人阎尔梅的一幅对联:

“清风满地难容我,明月何时再照人?”

诗人借“清风”、“明月”这些物象利用了词义双关性含蓄地暗指“清朝”反动统治,“怀念明代故国的光辉”,达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虚实结合,主观与客观高度统一的境界,创造了对联艺术的含蓄美。

谭嗣同在《石菊影庐笔识》中说:“纪文达言楹联始蜀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昊长春’十字。考宋刘孝绰(应为梁朝人)罢官不出自题其门:‘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从中可看出对联与诗的联系,对联因此具有诗的品质。“悲与善、庄与谐、赞与贬、都可以用它来表达,抒情言志,题记馈赠,消遣游戏都可以靠它完成”。①“被誉为诗中之诗”。

二、“双关”创造了幽默感

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运用了双关联的幽默感创造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与佛印是好朋友。相传,有一次,他们二人乘船游玩到一个地方,忽见河岸上有一只狗在啃骨头,苏东坡顿时产生一个和佛印开玩笑的念头。于是,他诡谲地用手一指,示意佛印看去。佛印和尚知道东坡好作弄人肯定有不怀好,意略一思忖,他明白了东坡这一联意为“狗啃河上骨”。佛印哪肯甘受戏弄,忽然他见自己扇子上题有东坡一首诗,于是,随手把扇子往河里一扔,示意东坡看去。苏东坡很快明白佛印的用意,佛印一联意为“水漂东坡诗”。

他们都利用了字的谐音关系互相戏谑,情趣盎然。“和尚”与“河上”谐音,东坡意在”和尚”,狗啃和尚的骨头。佛印下联明说,那水漂的是东坡的“诗”,实则“诗”与“尸”谐音,漂的是东坡的“尸体”。无论是字面意思相对,还是谐音相对,都是很工整的,玩味之余,彼此心领神会,最后东坡、佛印相视而笑。

两人都把对方作为幽默意图的对象,“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它的好奇心,使它得到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②并用一个玩笑使得这样的感情不可能表现出来,当东坡期待佛印如何想对时,佛印用同样的方式幽他一默,彼此紧张的情绪立刻松弛下来,幽默的笑随即出现了。康德说:“笑是一种感情激动,起于高度紧张的期待突然间被完全打消。”满足审美的好奇心正式幽默产生的前提,并且类似的快乐也被旁观者或读者所分享了。

“幽默是机智的表现,具有幽默感的人,不仅对产生中否定现象采取幽默的态度,而且对生活中的肯定现象采取幽默态度,从而表现出人的乐观态度和机智、风趣的性情。”④因此,东坡和佛印都是幽默家。

又如:

道童锅里煎茶,不知罐煮(观主)。

和尚墙头递酒,必是私沽(师姑)。

这是明代画家陈道复与友人唐伯虎有一次外出游玩,来到一座寺观,道童用锅煮茶招待他们时做的对联。对联中“罐煮”与“观主”谐音,“私沽”与“师姑”谐音。由此及彼不禁让人抚掌大笑。

笑的表象方式之一就是幽默。黑格尔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幽默把客观内容任何独立性以及由事物本身产生的,由于本身融贯一致的形状破坏了,于是,艺术表现就会成为一种处理事物的游戏,对这加以歪曲和颠倒,这也是作者用来暴露对象,也暴露自己的一种主要表现方式”。“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乖诈和不同情理处。”⑤

三、双关创造了意境美

何谓意境?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像,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对联艺术中,创造者将若干性质相同的意象组合起来,利用词义的双关性给人更多的想像空间以创造出对联艺术的意境美。例如: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雪飞梅岭,处处香山白乐天。

对联中,“月照”,“纱窗”,“雪飞”,“梅岭”等意象,有共同的性质——清寒、透明、纯洁。而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副完整的动态图画:窗内如月色映照,窗外雪花纷飞。这样的意境往往是将“意”寄托在境中使情与理通过生活画面来具体显现,这个艺术的画面就是境。“艺术的‘意境’所以能使生活的‘神似’世界,正是由于它不是生活境界的自然复制,正是于这‘意境’中包含着艺术家主观性格,正是于这‘意境’是通过积极能动的主观反映把握了的客观。”⑥艺术作品才达到“弦外之音”,“味外之致”。

有的双关联句子短(即短句)表面看对联所呈现的物象没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但是,由于词语的双关性,其作品表达了创作者的真挚感情。王国维论意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可见意境美不仅限于境中有意,情景交融,凡直抒胸臆,写了真实感情的同样创造了意境。如:

因荷(何)而得欧(偶)?

有杏(幸)不需梅(媒)。

这是北宋时期一大富人家招得一女婿,其女黛菊小姐要考考未来的丈夫所做的上联,穷书生吕蒙正直抒胸臆回答了黛菊小姐的提问做了下联。他们一问一答的方式都运用了谐音双关,表达了自己的爱慕欣喜之情。

“双关”在对联艺术中创造的意境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功能,表现在它能拓宽读者的想像空间,使其通过形象载体呈现出一种“淡远”的境界。“淡远”就是作家对审美对象内蕴的深刻感受,是心理与外景的水乳交融。主体进行对联艺术创作“就在于他把多种物象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放在一起,使心理与外景形成既‘对立’又‘统一’的和谐内容和精神取向。”⑦表现出语言艺术独有的审美功能。

四、“双关”制造了讽刺效果

讽刺是喜剧艺术中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对喜剧性事物的一种评价,它是以嘲笑的形式贬斥、抨击敌对的或落后的人或事”。从审美的过程来说,双关在对联艺术中或运用谐音或运用词的多义性达到讽刺的效果。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一度遭权臣杨国忠嫉恨。一天,杨国忠约李白对三步句。杨先出上联,并要李白在他的三步中对出下联,杨出完上联,刚要抬脚速行,李白便指杨的脚大喊出下联。

(杨)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李)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牲怎样出蹄。

此联中,杨国忠以“锯”谐“句”,企图讥笑李白,而李白则以“蹄”谐“题”,进而指杨的脚。杨欲治李,反被李讥辱一番。

有一双关联制造的讽刺效果充分暴露对方的丑恶,在笑声中包藏着愤怒和仇恨。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三年,河北昌平等地旱灾加蝗灾;浙江宣平水灾;陕西沔县雹灾,仅陕西高陵县就“饿毙男女三千余人”。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当时李鸿章主政,翁同稣任户部尚书,李是安徽合肥人;翁是江苏常熟人。于是,有人用双关语做了一副对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巧妙地把他们俩的官职、籍贯和政绩分别置入上下联,“肥”与“瘦”,“熟”与“荒”,妙语双关;讽刺辛辣。

以上挂一漏万地概述了“双关”在对联艺术中的美学价值。应当指出,“双关”词语虽然具有双重意义,但并非毫无限制,它受制于各种艺术形式和具体的语境中,而且是由此及彼表达效果的客观鉴定者,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双关”在对联艺术中的美学价值才能放射出熠熠光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wabaowang.com/00h/415991.html